试论概念隐喻理论对跨文化传播的阐释力的论文(第2页)
10 次下载 3 页 4670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另一方面,隐喻的隐性化也会带来这样的映射效果。就汉语和英语而言,后者融入前者的更多些。李运兴(200l:123)转述Fung(1995)的比较研究表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国受众对西方文化比较熟悉,且乐于接受西方文化,而反之不然。李运兴认为Fung仅仅指出了这种现象的表面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中国文化处于劣势,我们接受西方影响的渠道多种多样,西方接受我们文化的渠道相对要少得多。笔者认为这种情形实质上就是跨文化传播中单边主义的影响。
例3:英语中的隐喻:ThepowersystemistheAchil.1es’heelofthiscity.
汉语翻译:电力不足是该市招商引资环节中的阿喀琉斯的脚跟。
源域目标域
Achilles’heelpowersystem
weakness inadequateness
bodyorgan municipaldepartment
easytobeattackedbarriertodevelopment
这个隐喻出现在某外商独资公司投资决策的可行性报告中,阿喀琉斯(Achilles)的脚跟用来比做“要害,致命的弱点”,当这个隐喻背后的故事在汉文化中隐性化之后,它就成了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受众都能理解的映射了:城市就如阿喀琉斯,经济的发达好比阿喀琉斯强健的身体,各部门的配合就是四肢的协调;虽然该市各方面都令人满意,但是就像阿喀琉斯的脚跟不堪一击一样,电力不足(尤其在夏季)会导致企业停产,从而使企业所有的投资目标无法实现,电力系统就是这个城市的“脚跟”。该外商独资公司后来经过多方调研,选择了在另一个电力有保证的沿海城市投资。 2.隐喻在原语和译语中有不同的映射
许多情况下,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隐喻会用不同的源域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隐喻是文化传承的产物,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特定的隐喻并被同样文化背景的受众理解。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找到与原语相匹配的映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4:汉语中的隐喻:如履薄冰
英语中的隐喻:walkingOnegshells
源域是“薄冰”和“蛋壳”,目标域相同,都是指小心谨慎的态度或提心吊胆的心情。在汉文化中,我们的祖先傍水而居,对极易破裂的薄冰有着切身的体会,从而形成了一个共识:在处理敏感问题或身处险境时就会有“如履薄冰”之感;同样的,鸡蛋在西方人的食谱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蛋壳又薄又脆,需谨慎对待以防止破裂。虽然源域不同,同样的目标域使受众能立即理解这个隐喻所要传达的信息。
另一方面,“如履薄冰”在英语中还有“walkingonthinice”这样的表达,与中文映射完全相同,对于非英语国家的译者来说,源域就要根据语境来选择了:如果要表达面临敏感问题的心情或不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境况,通常选用“eggshell”;如果要表达面临险情的心情,通常选用“thinice”。诸如此类的隐喻在跨文化交际或谈判中也常常出现。隐喻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和不同的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隐喻的处理是跨文化传播中的难点,解决得好就是沟通的捷径。
3.隐喻没有融入译语文化
多元的文化构成了缤纷的世界文明,也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隐喻世界。更多的隐喻存在于它们所属的文化圈中,还没有融入其他文化,因此在译语中找不到类似的映射。
这类隐喻往往传递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特质,应该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MartinJ.Gannon(2001)在他的“CuhuralMetaphors:Readings,ResearchTranslations,andCommentary”一书的第三部分引进博弈论(GameTheory)的隐喻,其中介绍的零和游戏(zero—sumgames)与非零和游戏(non—zero—sumgames)对笔者启发很大。前者,即零和游戏,认为一个集团的赢(win)是以另一个集团付出代价为前提,可能的得与失是固定的,让每一方都赢,同时得的总量得以扩张是不可能的;后者,即非零和游戏,是指双方都有可能得,同时得的总量得以扩张。对于没有融人译语文化的隐喻分析如果能采用非零和游戏的观点,即随着全球跨文化传播的发展,不同文化中的隐喻资源得以共享,各方就都可以得,隐喻也得到传播。
四、概念隐喻理论对跨文化传播的阐释力
1.实现源域和目标域的合理映射
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是让译语受众最大限度地理解原语所要表达的内涵,概念隐喻理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源域和目标域在原语和译语中的异同,选择合理的映射关系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在翻译时直接译出源域和目标域,受众能立即明白这一隐喻的内涵。很多隐喻在进入译语文化之前都会有一个归化的过程,这时就需要加上必要的解释,等到它们融人译语文化之后,就可以直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