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概念隐喻理论对跨文化传播的阐释力的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46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解释词汇上的空缺现象
在跨文化传播中对许多习语、谚语、文化载词(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特征等民族色彩的词汇)的传播一直处于有争议的状态,可译与不可译之争贯穿了我国的翻译史。概念隐喻理论的出现对这一现象有了新的解释,所谓的“不可译”,就是在原语和译语之间找不到相同或近似的源域或目标域,无法实现映射;持“可译”观点的学者,是在上述情况出现时,采用意译或意译加直译的方法,不使用映射。
五、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的一些限制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是有理想的译者和理想的受众。实践表明,翻译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产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是文化。在概念隐喻理论观照下的跨文化传播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原语中的隐喻,还要了解译语中相关的隐喻,从而决定采用哪种映射和翻译方法。正如白靖宇(2000:22)所说,“翻译是一门杂学,‘杂’实际上是指文化的庞杂……一个宽厚扎实的文化功底,才能够使译者肩负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六、结束语
概念隐喻理论的运用促进了跨学科和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尤其对跨文化传播中翻译功能的发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解释作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翻译中存在的可译与不可译现象。随着翻译学被纳入传播学进程的加快,这一理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论文客服 微信扫一扫

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