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概念隐喻理论对跨文化传播的阐释力的论文(第3页)
5 次下载 3 页 4670 字【 字体:大 中 小 】
2.解释词汇上的空缺现象
在跨文化传播中对许多习语、谚语、文化载词(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特征等民族色彩的词汇)的传播一直处于有争议的状态,可译与不可译之争贯穿了我国的翻译史。概念隐喻理论的出现对这一现象有了新的解释,所谓的“不可译”,就是在原语和译语之间找不到相同或近似的源域或目标域,无法实现映射;持“可译”观点的学者,是在上述情况出现时,采用意译或意译加直译的方法,不使用映射。
五、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的一些限制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是有理想的译者和理想的受众。实践表明,翻译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产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是文化。在概念隐喻理论观照下的跨文化传播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原语中的隐喻,还要了解译语中相关的隐喻,从而决定采用哪种映射和翻译方法。正如白靖宇(2000:22)所说,“翻译是一门杂学,‘杂’实际上是指文化的庞杂……一个宽厚扎实的文化功底,才能够使译者肩负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六、结束语
概念隐喻理论的运用促进了跨学科和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尤其对跨文化传播中翻译功能的发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解释作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翻译中存在的可译与不可译现象。随着翻译学被纳入传播学进程的加快,这一理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南山读画]安德柳·怀斯《佃农》
结构方面的毛病
谈功能与形态和谐美的艺术设计理念
关于创新教研和开创教育新局面的研究
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和功能
浅析自动化仪表的可靠性优秀论文
浅谈波浪能发电装置发电机优化设计
浅谈OA系统未来的演化
机械制造自动化方式研讨毕业论文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改革研究论文
基于Microsoft VB架构的发射机自动化系统论文
自动化专业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改革优秀论文
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及发展论文
工业电气自动化仪器仪表控制方法论文
浅谈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实践与体会
浅谈供热节能
浅谈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的维护措施
浅析发电机内冷水系统处理
实验名称:塞曼(P.Zeeman)效应、电子荷质比E/M的测定
实验名称:椭圆偏振法测量薄膜厚度和折射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