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谈德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论文(第2页)

0 次下载 页 4109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4.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运动是充满矛盾的运动,这是辩证法的核心。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指出,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他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对概念,而且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学。

  5.用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道德伦理能净化心灵。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曾遇到一道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阿斯匹林为题材的练习。我不失时机地引用了发现阿斯匹林的故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故事虽短,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这样的例子在化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新课程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总之,根据化学学科特点,教师充分利用化学知识的结合点,发挥对学生德育功能,但注意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浅谈德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论文(第2页) 篇2

摘要: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新课改的.进一步加深也加强了德育的重要地位,本文基于党“十九大”与新课程标准下,讨论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内容,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中学德育;中学化学;责任意识

1.德育的背景及重要性

  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1]。黨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该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也早已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德育对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初中化学教学中与德育相互渗透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好学的志向[2]。学生不仅要学习学科知识,在接受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也是一大目标。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育者应该抓住这个重要时期,利用化学学科的特殊性,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将德育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效的结合并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感等品质。

3.与德育结合的化学教学

  3.1结合化学史的德育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化学史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展示了科学家们揭开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所用的科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事件所含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思维,还能让学生们了解到这些史实事件背后,科学家们的智慧与艰辛,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爱国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等等。例如在初三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的课题一后面的资料卡片“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中,所显示的资料篇幅有限,学生如果仅仅只阅读那一段文字很难感受到侯德榜先生的爱国情怀,很难理解这期间的艰辛困难。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一事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好好向学生们讲解,在当时的中国环境下,在制碱技术被西方国家垄断的情况下,放弃国外优秀的学术环境和已有建树的成果,靠自己摸索并改进制碱方法需要多伟大的精神和毅力。学生在了解了这些化学史上杰出人物的贡献及相关事迹所隐含的精神品质后,受情感冲击,受精神鼓舞,会想着要继承先辈的意志与精神,主动承担起当代学子的责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