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论布依族民歌文化变迁(第3页)

2 次下载 页 8363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改善,对歌的"倚歌择偶"功能已经在不断弱化或消失,现代的恋人们已经不再像前人那样爬上山头、聚会作歌,用对歌的方式来谈情说爱、倚歌择偶了,手机、电脑等现代化的工具使人们的联系更为便捷。当下布依族歌会、歌节除了文化品牌代言外,还同时具有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促进社会进步、协调人际关系、陶冶性情、发展文化产业等功能。

  以上可见,不同阶段的聚会作歌(歌会)凸现的社会功能是不一样的,但是,各种不同的功能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不同时期当然会有多种不同的功能相互并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在不同的人文社会环境下,只有一种功能作为主要功能被不断放大。我们在关注当前歌会的文化品牌效应,思考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发展时,必须理解民族文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其对人文重建的作用。布依族聚会作歌(歌会)这一古老民俗活动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化过程,其社会功能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布依族民歌文化的变迁不仅是其自身的发展问题,也涉及到许许多多非民歌因素,比如宗教信仰的、政治的、社会的、民族心理的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等等。其中社会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俗话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社会文化的变迁必然导致与那个时代、社会、文化有关的民歌自身的不断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将深刻地影响其文化性质,使其社会功能不断发生改变。但无论如何变化,不管是在神圣的娱神阶段,还是世俗的娱人阶段,布依族民歌都是布依族人们身心自我调节的一种活动。只不过是在娱神阶段是通过敬神驱邪、爙灾祈福,减轻人们心中的恐惧和焦虑,间接地达到身心自我同调节的目的。而到了娱人阶段,人们剥去了其原始宗教信仰的外衣,尽情地娱乐自我,放松自我,在"聚会作歌"的对歌活动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爱恨情怨。到了当下,各种歌会、歌节又以其独特的文化方式向世人展示文化的魅力。

  从功能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不难看出社会文化变迁和人文环境的深刻影响。这是一个文化发展的渐变过程,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一文化发展过程总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就是必定沿着吸收和扬弃的发展演变轨迹运行。在自身(内因)和外力(外因)的作用下,为保持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民歌的改变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改变着民歌的社会功能,而民歌社会功能的改变又反作用于社会人文环境。

  二、承袭——衍化——变异

  在布依族民歌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单纯布依语演唱的时期是远古和古代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布依语是布依族人民群众沟通交际的主要语言工具。历史上,由于交通等地理条件的限制,布依族与汉族之间的交往并不像现在如此频繁,大部分人一年到头都固守在本村本寨,与汉族交流交往的机会极少,因此,汉语渗透到布依族的可能性和汉语在布依族地区不可能被接受。加之,作为布依族文化的结晶,布依语的词汇亦十分丰富。这一点在内容丰富的布依语民歌中就有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古歌、叙事民歌当中。这些布依语民歌承袭着布依族人民世世代代创造的精神财富,并在一定程度上以其自身的特点反映这一民歌的文化特色。例如,在布依语民歌中,反映布依族人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词汇很多。从发展的观点看,每个民族的语言史和文化史是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的,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文化现象,都不可能避免地要在语言中留下一定的痕迹。透过现存的布依语民歌词汇,我们可以追溯到布依族的历史与文化。

  当然,布依族也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早的民族。据史学界的研究,布依族先民古越人最晚在秦末汉初,就与大批从北方南下的华夏人杂居共处了。西汉末年,汉灭夜郎建牂牁郡后,进一步推进了汉文化向夜郎、牂牁地区的传播。当时,派驻的军队和官吏,其中不乏中原汉族饱学之士。而当地的学人,亦常到汉族地区求学。但这种杂居共处和文化交流相对布依族先民"骆越"来说,由于范围有限对布依族文化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冲击和影响。加之,自秦汉开始,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的是较为宽松的"羁縻"政策,即承认少数民族首领酋长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继续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保持或基本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少数民族地区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只是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定期朝贡的一些义务。这一政策除了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首领有机会与中原王朝交流外,民间广大群众并没有多大交流的机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