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徽民歌在安徽高师音乐教育中传承方式论文(第3页)
1 次下载 页 6269 字【 字体:大 中 小 】
我国民歌发生的时代往往比较久远,且地域性也较强。对于民歌创作而言,为了能更好地在较为广泛的人群中加以传承,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有所发展创新,贴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在我国,由民歌旋律作为新作品创作素材的歌曲比比皆是,如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就是根据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曲调改编而成的;再如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是根据蒙古族科尔沁民歌《金叶玛》改编而成的。这些由传统民歌曲调改编的新民歌是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新形式,既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民歌的韵味,又增添了时代感,容易为现代人们所接受。
安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同学,运用自己娴熟的专业技巧,成功地改编了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安徽民歌:女声表演唱《徽之风,皖之韵》(张春林曲,周元琳词, 王琳等编导), 这首创作的新民歌是根据繁昌、南陵一带的民歌曲调改编而成的,曲调优美动听,赞颂了古老的徽文化。芜湖民歌:女声独唱《一绣荷包》(孙寅舟编曲,程炳杰编配)。南陵民歌:领合唱《打麦歌》(李叶编曲,程炳杰编配)。繁昌民歌:合唱《抗旱曲》(魏琪编曲,程炳杰编配)等等。这些新编配的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经过精心创作,以崭新的面貌放歌于音乐会,它们甜美、活泼、高亢、奔放的旋律与丰富的表现形式,带给了观众全新的感受。这种民歌的改编手法是值得推崇的, 它增加了民歌的时代感,提高了民歌的审美情趣。
四、课堂教学及艺术实践传承
教育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复兴的根本,优秀的文化可以通过教育世世代代传承下去。音乐文化传承作为文化传承的分支,音乐教育给音乐文化传承也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育传承,有着传承人数多、传承面积广、传承力度大等特点,无论是古老的口传心授, 还是现代的学校音乐教育,音乐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课堂教学。
有了以上几个传承方式的铺垫,安徽民歌的课堂教学内容就较为丰富全面了。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承安徽民歌,可以以集体课和声乐个别课的教学形式来进行。集体课的设置,可以通过“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介绍安徽民歌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让受教育者深入认识安徽独特地理环境下孕育的风格各异、形式多变的安徽民歌,让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找到一种对家乡安徽的情感共鸣, 再去聆听安徽民歌时,就不仅会深刻感受到安徽民歌的艺术魅力,也会体味到一种浓厚的乡音乡情,从而产生传承安徽民歌的强烈的责任感。个别课内容的设置,主要是声乐课的教学,通过声乐老师一对一的言传身教,使得受教育者能更好地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和表演技巧,从而在深入理解、准确表现安徽民歌等诸多方面,获得专业性的质的提高。
艺术实践是检验音乐艺术工作者专业技能的最终标准,也是安徽民歌传承的重要步骤。通过教学观摩、音乐会、民歌演唱比赛等传承形式,让传统的安徽民歌为现代人们所接受,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真正从内心去喜爱它,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安徽民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安徽高师音乐专业的师生们在艺术实践中就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安徽师大青年教师王琳,在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荣获民族唱法铜奖,她演唱的《徽之风,皖之韵》《如今唱歌用箩装》, 以及青年教师曹晓燕与学生王亚楠演唱的男女对唱《摘石榴》《锄茶稞》在“安徽地方音乐作品赏析汇演活动”中,双双荣获一等奖。安师大音乐学院的民族乐团也编排了一些安徽民歌民乐,多年来坚持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先后赴安徽几十所学校,为师生们带去了安徽地方音乐的饕餮盛宴,让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之欢腾、为之陶醉、为之感染、为之震撼。安徽民歌传承、发展、创新的成果,依靠艺术实践的形式得以充分展现,正如一位观众所言:是“将有限的现实材料,展现出无限的社会内容”,使之产生更强烈,更普遍与更深刻的意义,从而获得永恒的价值。
五、多媒体传承
多媒体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应运而生,它方便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多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社会面貌,为人们带来了便利,也为音乐提供了新的呈现工具和展示方式。

艺术创造力幼儿教育论文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浅析做更加有艺术的教育的论文
山西民歌河曲民歌
“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民族化研究
浅析安徽民歌在安徽高师音乐教育中传承方式论文(第3页)
论中国与欧盟经济的发展
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音乐教学方式论文
壮族民歌的语篇分析及其意义的生成
中国物流行业逐渐信息化
民族舞蹈在民歌教学中的作用
潮州民歌与《诗经》的关系
动物生物化学论文
初中化学教学小论文:指导学生学习气体的制取和收集
高中化学有效学习行为的实践探讨论文
中学化学教育研究论文
初中化学教学的想象力培养论文
化学课堂中的教学艺术论文
农业观光园特色旅游论文
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