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歌的语篇分析及其意义的生成(第3页)
本文共计620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民歌中的主位结构比较简单,通常只有一个主位,而没有概念、人际和语篇等主位共存的多重主位现象。
(二)及物性系统分析
这首民歌共有15个小句。其中,存在句1个,关系句5个,物质小句9个。情况与第一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点。相似之处在于:两首均以关系小句和物质小句为主;不同点是:第1首中关系小句多于物质小句,而第2首中物质小句占多数。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原因。
第1句本是存在小句,这里应当看做是关系过程。韩礼德(2011:156)认为,存在过程“具有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的特征。”女青年询问男青年的情况,是想了解一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2-6句中,她自问自答,以选择疑问句的方式限定了答案的范围为两项:是血桐树还是岗柃树?是官家子弟还是帝王之子?这两个选项均是赞美之意,所以说她是通过比喻抬高男青年的身份地位,回应前一首男青年的自卑描述。之后,女青年以陈述的方式给出了答案,直接赞美男青年的英姿飒爽,最终把男青年归入身份尊贵、出类拔萃的一类。所以第1句应被归入关系小句。1-6句就都成为了关系小句。第7和第8句的从句部分属于关系小句,而主句是物质小句。这样的及物性配置,恰好验证了之前承上启下过渡句的判断。
从第9句起一直到最后一个句子全部都是物质小句,这样看来,这首民歌中物质小句的数量多于关系小句,是要明确地告诉大家,语篇的重点在后面,在“做”的方面;安慰、赞美男青年只是女青年的用意之一,她更多地是想要用生动、具体的描述传达自己愿意与男青年继续交往的心意:让我们一同去捡栗子!让我们一同对一对生辰!让我们一起来对一对歌!这样的邀请比起好心的安慰来,更能够给对方传达明确、积极的讯号。果然,在下一首“鸳鸯”中,男青年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消沉、悲哀的情绪,取而代之的是大胆的表白:我俩在一起是命中注定!十泉才能汇成一池,百池才能聚成一塘,即便岸堤是泥巴垒的我也相信不会渗水垮塌!按照壮族对歌联情的一般程序,情歌包括见面歌、引歌、大话歌、初问歌、盘歌、赞美歌、追求歌、初恋歌、深交歌、定情歌、赠礼歌、嘱别歌等。而这前两首就是见面歌。男青年找到目标便唱见面歌;女方如果有意,就迎唱,增进彼此了解。 四、结语
根据韩礼德(2011)对情景语境的阐述和以上对主位结构、及物性系统和衔接手段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月亮”和“靓哥”这两首民歌的情景语境总结如下:
语场:指通过语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这两首民歌属于见面歌,讲的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夜晚,月明如镜,在婆娑的树下,小伙子遇到了一位靓丽的壮族姑娘,怦然心动,向她展开了“凌厉”执着的攻势。而女青年并没有马上答应他的求爱,她谨慎试探,先要确定小伙子确实没有家室和女友,才会应允交往。
语式:指话语的功能和语言运用的渠道。民歌对唱属于口头形式,口语化程度很高,非常地质朴。与此同时,对唱也具备一定的套路,以五言句为主,间以三言、六言、七言甚至十言句。有一定的程序,如上文所示。因此,坡芽民歌并不是完全的即兴演唱,而是壮族男女青年在学习了“坡芽歌书”这本教科书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由发挥。
语旨:指参与者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关系。第一首中,男青年称自己为“人游”,称对方为“他人”,以此贬低自己抬高对方。第二首中,女青年用“哥”“妹”来指称,强调的是双方的平等。从两首的语言使用情况可以看出,男青年有意贬低自己,抬高对方,显示出对女青年的尊重。民歌对唱是壮族男女青年择偶、恋爱的主要渠道,其中体现了壮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传统文化。所以说,“在壮族传统社会,与汉族等民族相比,婚姻家庭中表现出较多的性别平等特征。”(黄雁玲,2013:16)。
本文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对这两首情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本壮族民歌集的词汇-语法层面的选择符合语义系统的要求,与情景语境和谐统一,无愧于“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
[1] 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