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歌的语篇分析及其意义的生成
本文共计620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壮族民歌的语篇分析及其意义的生成
引导语:功能语法是语篇分析中操作性较强的一种研究方法。以下是YJBYS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壮族民歌的语篇分析及其意义的生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
:学界普遍认为,功能语法是语篇分析中操作性较强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一点,在多种语言的语篇分析实践中得到了证实。然而,对于少数民族民歌的研究,还鲜有采取功能语法进行的尝试。本文运用功能语法的分析工具,来分析云南壮族民歌“月亮”和“靓哥”,探讨系统功能语法对于民歌的适用性,并从语言学的视角探讨民歌意义生成的机制。
关键词
:壮族民歌 语篇分析 意义生成
一、引言
语篇分析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Zellig Harris于1952年提出的,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在语篇分析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语篇分析的研究不断向前,使之逐步成为“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专门研究交际中语言使用情况的学问”。(黄国文,2010:11)至今为止,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大致有七种:言语行为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交际文化学、语用学、会话分析、变异分析和功能语法。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2011:33)中明确指出,他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建构一个可用于语篇分析的语法框架。黄国文(2010:12)给予功能语法以高度的评价,他说,“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我们在进行语篇分析时完全可以用这一理论做指导。”
民歌“月亮”和“靓哥”是云南壮族民歌集《坡芽歌书》的第一和第三首,分别由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演唱。《坡芽歌书》共记录有81首民歌,以男女对唱的方式,反映了一对壮族男女青年从相见、相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依歌择偶过程。本文进行文本分析的是两首民歌壮语和汉语对应直译的语言部分,这部分由汉语书写,相对于汉语意译部分,保留了大量壮语的表达以及语言特色,比如“脖子”指心情,“吃气”指忧愁,“夜这”指这天夜晚,“人游”指流浪的人等等。把贴近壮语的语篇材料当做语言分析的对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壮语中尽量地道的词汇语法。通过对词汇语法层的探讨,揣摩云南壮民族的思维模式,挖掘其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社会文化要素,探讨社会、符号和思维三者的相互关系,结合语境探讨语篇意义的生成。
二、“月亮”的功能语法分析
(一)主位结构分析
“夜这亮月明”不仅是这首民歌的第一句同时也是这本民歌集的第一句。按照马丁(2005)的分类,“夜这”,即“这夜”(壮语中经常把定语修饰语置于中心语的后面,参考黄迪健,等,1990)不仅可以称作这首民歌的超级主位,也能够承担这本民歌集的宏观主位。马丁提出(2005:437),“超级主位”是指“一段话的开头句或一组句子,用于预测句子间的某种互动模式。”;而“宏观主位”指比超级主位更大的单位,比如一组句子甚至一个段落,来“预测超级主位”。而且,“夜这”还是一个标记主位,因为它不是这个陈述小句的主语。它之所以被前景化,是因为男青年希望唤起大家,也包括对歌的另一方——女青年对夜晚无限的遐想:美妙的夜晚应该是怎样的?有明月,有佳人,还有彼此的倾慕与欣赏……果然,“亮月”即月亮在第二句中出现了,毫无悬念,所以此处“亮月”是作为非标记主位存在的。按照壮乡的习俗,月明如镜之夜,通常是青年男女对歌传情的良宵。
按照常理,经过2、3两句对美好月光的歌唱之后,接下来男青年应该要赞美女青年,夸奖对方的美貌或是向她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这令读者们非常地期待。可是出乎意料,男青年话锋一转,以“我”而不是“妹”(情歌中对女方的常见称谓)为主题,哀叹自己可怜悲惨的家事。句4“求儿他人成贱”的主位是“求儿他人”(意思是追求别人),主语蒙后省略,一直到第8句才出现“人游”即游人,流浪的人,也就是第12句中的“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哥哥我想起你来啊只有悲叹自己的命苦。“求儿他人”是这首情歌中的又一个标记主位。使用这个标记主位取得了与前文对照的效果:以圆月反衬自己的孤单;心仪之人在自己的眼中形象高大、完美,追求她的想法令自己倍感寒酸、卑微。韩礼德(2011:48)指出,标记主位可为小句增添一种对比意义。另外,男青年的这种做法也是壮乡对歌时的常见情形。在男女对歌中,起头的一方常欲扬先抑,采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形容自己比别人卑微、贫贱,以低人一等的姿态抬高和取悦对方,从而引起对方的同情并引发歌兴。并且,这种自唉自怜的悲伤一直持续到这首歌的结尾处。第13句中的主位“出外”即外出,在外人面前的意思,它是本首民歌的最后一个标志性主位。表面上看“出外成啥人”是一个疑问句,其实不然。男青年已将自己的意图涵盖其中,通过对上文悲惨命运的具体描述,画龙点睛地得出结论:这样的我在人前没有脸面,愧不如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