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论文(第2页)

1 次下载 页 4017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农业旅游融合产生的变化。总体来说,农业旅游融合产生了诸多新变化,不仅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还在产品创新、发展模式上得到很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产业功能的多样化。将农业生产的众多内容囊括在内,满足旅游功能的充分体现;第二,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农业旅游由城市的休闲产业向农村延伸和渗透,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衔接点;第三,产业增长方式的高效化。实现了传统农业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并添加了回归自然的内容,为产业的增长打下基础。

二、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新模式分析

(一)理论依据与形成原则

  1、理论依据。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新模式的构建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理论内容,即产业融合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现代服务理论以及系统思考理论。

  其中,产业融合理论是农业旅游新模式形成的核心理论;体验经济理论是以旅游资源为前提、以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导向、将表面活动与深层内容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形态理论;现代服务理论将农业、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充分结合,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旅游服务理论;系统思考理论则为农业旅游的部分到整体、短期到长远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要求农业旅游的发展不能顾及长远利益而破坏环境,应该实施可持续农业旅游发展策略。

  2、形成原则。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农业旅游新模式的形成包含了基础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三大原则。首先,遵循产业融合等基础理论,以此为切入点,对农业旅游模式的发展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其次,从系统理论为出发点,多方面看待问题,促进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良好;最后,实行创新的理念,为农业旅游提供一个崭新的面貌,推动其新模式探索工作的进行。

(二)农业旅游新模式的基本架构

  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必须要以产业融合为基本理论,从产业融合的市场特点出发,从而推动产业优化、扩大创新力度,进而实现以农业、农村、农民、旅游业为结合体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将农业与旅游业充分融合,互相提高、互相进步,实现以农业资源为内容,以旅游业为服务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三)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分析

  1、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

  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是农业旅游的本质特征,必须要对其中发生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针对变化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一,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中产生了劳动人群、劳动内容以及劳动地点的转变,即劳动人群由单纯的农民转变为农民和城市居民,劳动内容由传统的农事活动转变为农事和服务活动,劳动地点由乡村转变为乡村和旅游地;第二,在认识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转变之后,保留其中的有效作用,消除不良影响,如保证人与人、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农业旅游的环境设施、服务水平、活动内容等;第三,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实现产业整合。可以通过加强创意与资源、外观与内涵、功能与表现、开发与保护、多样性与特殊性等五个方面的统一性,来进一步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

  2、农业旅游反哺农业和旅游业。

  一方面,农业旅游大大促进了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不仅将农业资源充分利用,还实现了产业旅游的扩展;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推动了旅游产业优化出新的形态,完成了要素的资源化、内容的丰富化、模块的紧密化。总之,农业旅游为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与空间,拓展了它们的产业范围。

  3、农业旅游背后的城乡一体化。

  从农业旅游的未来发展前景来看,产业融合并不是农业旅游发展的终点,而是一个平台,一个促进区域经济升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平台。现如今,我国城乡差异依然显著,农业生产力不高、农村经济能力不高、农民收入不高,形成了“三不高”的现象。所以,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从更长远、更广阔的眼光去看待,实现在农业旅游发展的同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进而推动区域之间和谐发展。例如,建立旅游式的田园城市,就是完成产业融合下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4、农业旅游的多元素融合创新发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