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析当前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第2页)

1 次下载 页 4093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第二,文本内容的关注点出现偏差。应试教育的影响仍在,学生仍需经过考试检测学习效果,初中生仍要经历中学升学考试。所以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考试过关。调查中,34%的教师关注点倾向于考试内容,侧重于文本内容的选择。虽然语文考试的阅读题不会重复教材中的选文,但阅读题中的题型有一定的答题模式,基本是重点词汇的解释、思想感情的阐释,具体而言就是对修辞、表现手法的分析等。尤其是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与考试中文言文的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成正相关的关系,平时课堂阅读教学讲解的文言知识越多,学生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文言句式的用法越多,考试时文言文阅读的得分就会越高。这些可在平时课堂阅读教学中得到训练、强化。但是教材中的选文内容,如果关注重点在于这些细节分析,训练答题技巧,就会肢解了文章,使文章支离破碎。为了考试而教授课文,破坏了文章的完整性、审美性。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被局限在字词理解这一层面,更高层次的能力难有较大发展。

二、学情了解不全面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学情。依据学情就要了解学情。语文教师备课时,不仅要研读教材、考虑合适的教学方法,还要了解学情。教师的教授对象是学生,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仅凭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来教学,有可能是“对牛弹琴”、“事倍功半”。通过调查,语文教师对初中生学情的了解不全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语文教师对于学生阅读需求了解不全面

  调查显示:只有40%的老师基本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大部分语文教师没有特意、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只是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推测学生的阅读需求,很少在备课时考虑学生的阅读需求。课堂阅读教学时,如果学生明显表现出对课文的不喜欢或是抵触情绪,有些教师才会相应地采取一些措施。大部分教师认为,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而且,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可能很好地兼顾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会在课堂创设相应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教师一般不会在课后询问学生的课堂感受。尽管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需求不一致,但受考试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与考试相关的知识,课外则会按照自身的阅读需要来阅读。课外阅读更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阅读需求。但教师很少关注学生课外阅读喜好,只要完成教材规定的课外读物的阅读,其他的不做硬性要求,一定程度上导致课堂阅读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2、语文教师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现状了解不全面

  王荣生教授指出,阅读教学是:(1)指导学生带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文本;(2)指导学生在文本的重要之处,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实际的阅读能力情况,知道学生的理解障碍在哪里,知道学生什么地方还欠缺,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扬长避短。

  根据调查:只有37%的教师基本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现状,大部分教师对所教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不多。多数教师备课时,对学生现有阅读能力分析不足。课堂教学时,教师更多地关注教材内容的讲授,对少数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点拨,课后不会特意询问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得到训练、提升。只有39%的学生在经过多数课堂阅读教学后,阅读能力有所提升。超过一半的学生偶尔有提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多数情况下不了解学生阅读能力现状,不能进行针对性训练。

三、课程资源使用不恰当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校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但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使用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1、课外学习资源利用不足

  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社会重要新闻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交际等。语文作为一门特殊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四季万象、山川河流、风俗人情、人际交往,均可成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但调查显示,教师教学内容的一半来源于教材、教学参考书,对日常生活题材的涉及较少。教材中选文涉及的实用文章较少,而教师课堂上并没有增加生活实用题材,如新闻稿、通知等文章。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截然分开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不会主动迁移、运用课堂上的所学内容,对有丰富内涵的实际生活题材缺乏鉴赏能力与运用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与生活题材的教学资源充分接触,课后则会对富有意蕴的世界万象缺乏思索、联想、创新。这样教学,就背离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培养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创造潜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