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第17页)

20 次下载 25 页 44276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第17页)12

  一、引言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教育观的精髓就是创新,他的创新理念为的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无比宝贵的经验。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趋上升,在社会各领域发展中的作用也日趋凸显,这无疑给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职业院校在抓住这一发展契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理念教育和管理机制上有创新,在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上有突破。

  二、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要“用脑”

  职业院校发展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解放思想首先要从领导班子开始,明确发展思路,确定长远目标,高瞻远瞩方能把握全局。其次,从更新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入手,进一步理顺思路,创新管理机制,紧紧把握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脉搏,把学校的发展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1],以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第一;新思路源自新认识。学校领导班子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是个大团队,针对教职员工中不良思想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积极寻找对策。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大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引导大家认清形势,解放思想,破除安于现状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观念;引导教职工学会在职教领域的制高点来关心学校发展,把学校的前途与教师的个人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教育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来引导教职工正确对待学校发展问题,自觉将学校的整体利益、学生个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唯有思想认识在新的制高点上统一了,创新思路才会打开,工作才会一路顺畅。第二,新动力源自新举措。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按照现有的制度要求,进一步完善、深化学校人事、用工以及分配等制度改革,推进学校的体制、机制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聘请资深专家指导和协助进行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应用工程信息化软件,不断提高学校规范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大力开展劳动竞赛等活动,吸纳后勤职工加入工会,增强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第三,新行动源自新愿景。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注重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应通过会议、文件和刊物等途径宣传职业教育的伟大使命、共同愿景和发展战略,把大道理讲实,把远规划拉近。学校的校刊就是一个宣传政策、交流思想的平台,能够起到“传达信息、反馈动态、促进工作”的作用。另外,将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层层分解,一一传递,形成各层级的目标体系,把实现教职工的个人价值与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愿景融为一体。教职工的个性特长在学校平台上方能充分展示,个人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

  三、加强教育,提升素质要“用爱”

  职业院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以抓好教职工教育与培训为出发点,严把教师资质审核关,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精心打造一支拥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合理的结构且充满活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把对教职工的关爱通过能力培养的方式传播,促使教职员工的素质全面、协调地发展。第一,在学习中提升素质。学校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切实抓好政治学习。在全校深入扎实地开展好学习型校园创建活动。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适时邀请专家讲课、辅导,经常开展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根据上级统一部署,认真扎实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及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提高了党员素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教育,把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学校的目标任务上来,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第二,在培训中提高技能。学校高度重视教职工培训工作,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把学知识和学业务融会贯通。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举例,学校积极鼓励和选送骨干教师培训的同时,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甚至国家级的各类技能大赛,不断提高教师的岗位技能和专业水平,着力培养创新型能手。对于一般职工,如后勤员工,学校应积极寻找途径安排他们进行相关岗位的培训,努力使职工拥有“一技之长”,多方位提高职工的素养。第三,在规划中提供机会。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教职工的心理需求层次中社会需求的满足情况,在企业里实施的居多,可在事业单位中却相对较少,然而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职业院校在把加强教育管理工作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同时,应积极开展教职工的职业生涯讲座,注重引导和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将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努力寻求人力资源需求与个人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点,让教职工感受到自己身处的育人工作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可贵价值。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