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汉语排除范畴的汉语史分析(第4页)

本文共计109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16)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做这件事。---除了他,没有人更适合做这件事。

  (17)非他不可。---除了他,别的人都不可以。

  (18)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韩非子·难言第三》)---除了贤圣,没有人能听。

  (19)主晋祀者,非君而谁?(《春秋左氏传·僖公二十四年》)---除了君王您,没有其他更适合的人。

  我们考察了间接排除范畴表达式中否定性逻辑算子的历时使用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否定”和“排除”这种密切关系自古有之,而且使用频繁。究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句式表面的双重否定实质上是排除掉其他一切不可能性后的肯定。这是因为句式“非X不(弗/勿/无/莫)K”具有独立于否定性副词“非”的整体句式义“如果不是X就不能K”,当我们选择“X”作为“K”的充分必要条件时,其实是在已有的预设范围中从反面将其他与此条件不符合的可能性排除后的结果。如在例(18)“非圣贤莫能听”中,说话人是在人这一整体范围内将“圣贤”这种人作为特殊的一类凸显出来,然后将其他一切与之不同类的人都排除掉。

  以例(19)为代表的“否定+任指性疑问词(孰、庸、何、曷、谁)”句式,由于特指性疑问代词“孰、庸、何、曷、谁”在反诘句式中具有的任指性和否定性,表示“任何人都不、任何事都不、任何方式都不、任何情况都不”的语义,因此句式“非……谁(孰、庸、何、曷)”就具有了“不是X,任何Y都不”的句式义,这在深层语义和机制上和“非X不(弗/勿/无/莫)K”是统一的。

  而直接排除范畴中的“除/除了”标记词及其相关框式结构(如“除/除了……以外”),由于“除”所具有的“去除”语义,也可看作带有隐含的否定因子,因此与否定范畴也密切相关。

  我们认为,“排除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包含“否定范畴”.也就是说“否定”就意味着“排除”,而“排除”不一定意味着“否定”.因为当我们否定一个对象的时候,就将这个对象从预设范围中排除掉了,但是预设范围内其他存留的可能性并不确定。如当我们说“他不是北京人”时,是把“北京”的这种地域性从地域范围中排除掉了,即他不具备是北京人的这种可能性,但是存留的其他可能性也不确定,他可能是上海人、湖南人、天津人等。而“排除”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否定”.比如当我们说“除了他去过北京,我们都没去过北京”时,是把去过北京的具有特殊性的“他”从没有去过北京的具有一致性的“我们”的范围中排除出去的,同时也否定了“他”与“我们”在去过北京这件事情的联系和一致性;而当我们说“除了他去过北京,我们也都去过北京”时,实际是肯定了“他”和“我们”在去过北京这件事情上的联系和一致性。所以,当我们否定排除对象和比较对象的一致性的时候,排除范畴表达的是排除功能;而当我们肯定排除对象和比较对象的一致性的时候,或者说当我们否定排除对象和比较对象的区别性的时候,排除范畴表达的是追加功能。

  2.排除范畴与量范畴

  量范畴是人类对所生存的世界最基本的认知之一,度量范畴是其中的一个次范畴。王海棼认为度量范畴是从度量的角度对量范畴的具体体现,指对高度、深度、厚度、广度、距离等的度量。[2]我们认为排除范畴和量范畴有密切的联系。

  直接排除范畴方面,我们以“之外”为例。自上古时期,“之外”就与表示处所、距离、时间的词连用,表示在某个范围(处所、距离、时间)的外面,超出了某个处所、距离或时间的范围,这种用法沿用至今。如:

  (20)九月,卫穆公卒,晋三子自役吊焉,哭于大门之外。(《春秋左传·成公一年》)

  (21)兄弟之仇,辟诸千里之外。(《周礼·地官司徒》)

  (22)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春秋左传·哀公元年》)

  根据我们的考察,“之外”到魏晋时期,由于大量和身体名词、抽象名词,甚至动词连用,如“一身之外”“租赋之外”“迎送旧典之外”,使得“之外”由范围义虚化出了排除义,开始了由量范畴向排除范畴的转化。在晚唐五代时期,“之外”与排除义的“除”形成“除……之外”的框式结构,并产生了“除此之外”的固定结构,成为直接排除范畴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