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排除范畴的汉语史分析(第5页)
本文共计109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间接排除范畴方面,我们以唯独性标记词如“仅”为例。《说文·人部》:“仅,材能也。从人堇声。”繁体作“仅”,也通用为“勤”“觐”.具有“材能”的人历来是众人中的小部分,随着语义慢慢泛化,自先秦开始,“仅”就表示言其少,如:
(23)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勤有存者。(《礼记·射义》)
(24)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吕氏春秋·长见篇》
(25)对曰:“市南门之外甚众牛车,仅可以行耳。”(《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例(23)表示“大约仅仅有几个人”.例(24)的大意为“鲁国公室因此削弱,直到仅仅维持下去,三十四代而被灭亡”.例(25)翻译为“回答说:‘市南门外边,牛车很多,仅仅可以通行罢了’”.三句中的“仅”都修饰谓词性成分,只是在例(23)中“仅”的语义指向体词性成分,在例(24)和例(25)中指向谓词性成分。
有趣的是,“仅”在六朝隋唐之际发生了语义引申,表示“多达”之义,且与表示“少”的义项并存。如:
(26)我大食国宝阳燧珠也。昔汉初赵佗,使异人梯山航海,盗归番禺,今仅千载矣。(唐人《裴铡传奇》)(言其多)
(27)生一男,仅二岁,聪慧无敌。(《太平广记》卷16)(言其少)
“仅”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兼表“言其少”和“言其多”的现象非常特殊,但这也说明语法化过程中的确伴随着人们的主观化。由于主观视角、主观感受的不同,人们对同一个语言片段可以做出矛盾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既可以理解为“小量”也可以理解为“大量”,只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人们在心理上普遍更倾向于“极小量”的理解,因此这些标记词最终表示“小量”而不是“大量”.
而这种表示数量或程度上的“少”或者“小”在认知上就容易理解为“限于某一较少或较小的范围”,当这一范围与较多或较大范围发生比较时,就容易将这一“少”或“小”的范围的特殊性凸显出来,从来由量范畴转化为排除范畴。如当我们说“仅此而已”的时候,可以转换为“除了这个,没有其他的”.
可见,排除范畴中的直接排除范畴和间接排除范畴都与量范畴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认为,当排除范畴表示“去掉和舍弃”层面的“排除”语义时,凸显的是排除对象和预设范围内其他对象的不一致性,因此将排除对象从一个预设范围中排除出去,可以看作是“量上的减少”;而表示对排除对象进行补充和说明的“追加”语义时,凸显的是排除对象和预设范围内其他对象的一致性,因此可以看作是“量上的增加”.
3.排除范畴与转折范畴
排除范畴和转折范畴有密切的衍生转化关系。转折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如“只、但、却”在历时发展中都经历了从排除语义衍生出转折语义的过程。以排除范畴中的限制范围副词“但”为例,如:
(28)侍中、驸马都尉董贤本无葭莩之亲,但以令色谀言自进,赏赐亡度,竭尽府藏,并合三第尚以为小,复坏暴室。《汉书·鲍宣传》)
(29)灵帝光和元年,南宫侍中寺雌鸡欲化为雄,一身毛皆似雄,但头冠尚未变。(《搜神记》)
例(28)董贤表示“自进”的方式只限于“令色谀言”的范围内,将其他的“自进”的方法都排除在这个范围之外。例(29)既可以理解为“但”将“未变”的范围限于“头冠”,并将“头冠”以外的身体各部分从此范围中排除出去,也就是鸡全身的毛都变了,只有头冠还没有变;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语义的轻转,因为“头冠”属于“一身”的一部分,前分句“一身毛皆似雄”,应该得出后分句“头冠毛也似雄”的结果,可后分句的结果是“头冠尚未变”,可见前后句意思的相逆和矛盾为“但”向转折范畴衍生提供了基础。
这种衍生的机制是,“但”作为限制范围副词时,将某一对象限制在某一范围内的同时,也将此范围之外的相关内容排除掉,而当它用于复句的后续分句时,说话者会转换视角,认为前置分句就是被排除的相关内容,前后分句之间就会意思相逆。这种从排除(具体为限定语义)向转折关系的转变其实是在“肯定整体、否定局部”或“否定整体、肯定局部”的语境中通过重新分析得到的,前后的一正一反或一反一正具有了逆转的语义。


经济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化学分析仪器在环保水质检测方面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陶瓷原材料检测方面的应用及举例
秦腔的来源和发展
HACMP的历史和发展
象棋的变化和发展
试析我国内衣的发展趋势毕业论文
EDA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IP在EDA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中的意义
探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论文
EDA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电子采购的应用和发展
工程施工中材料价格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论文
浅谈塑木材料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应用的论文
相变材料对轻质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改善论文
材料语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材料成本优化研究论文
浅析影视动画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论文
高分子材料简历模板
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