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资采购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742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采购评标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的采购评标方式单一,采购质量不高。采购中,为了节约投资成本,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大部分情况都是采用“低价中标”法,这种单一的评标办法易造成某些供应商以低于成本价格中标后,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在执行过程中变更设备型号、规格等,或者替换产品中某些关键配件以次充好,甚至还有的供应商勉强按采购价执行了,但质量无法保证,甚至有些供应商不及时供货,拖延时间,质保维修服务跟不上等等。
(四)采购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
设备采购部门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比如采购人员的知识面狭窄,专业单一,对于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技术参数把握不准;没有完全市场化,搜集和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不够,对供应商的信誉和质量了解不多,与供应商谈判缺乏技巧;甚至个别人员为了个人利益,与供应商勾结进行暗箱操作,泄露不应公开的采购秘密,扰乱正常的采购秩序。其它如监管部门、招标小组人员也对设备仪器采购的专业知识不够,只能听从使用单位的专业老师进行设备性能分析,由于目前学校重教师而轻实验室设备使用人员,许多的实验室设备人员对设备的性能要求,价格体系、质量档次也不是很熟悉,这样一方面造成设备购买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给供应商行贿实验室人员造成了可乘之机。
二、提高高校采购管理水平的对策
从以上我们对高校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情况来看,要改进和完善高校采购管理工作,提高高校的采购管理水平,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一)设备采购前要进行调查与论证
首先,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各使用单位原有设备的状况和使用情况,如为重复购置,学校可统筹该采购资金调配到其它需要的`单位;其次,针对新开设的专业进行可行性分析,合理地对新开专业进行设备的配置。最后,学校的教学使用单位应在每年年初制定好本学年需要购买设备的计划,由校外技术专家和专业技术老师和进行详细的可行性论证,论证过程中要到企业和兄弟院校中去调研设备的配置情况和使用效益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原因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而且在设备招标、验收过程中,专业技术老师也要全程参与,综合考虑设备的性能、质量和经济等方面进行评比,验收要经过专业技术老师的试用,一般试用期应在一个月左右,试用完成后由专业技术老师撰写验收报告等。
(二)加强采购人员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的采购管理人员要加强采购相关法律的学习,熟练掌握相关采购法律制度,只有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才能提高采购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采购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通过自学、相关业务和短期培训,了解和掌握设备的构造、基本原理、测试项目、操作步骤、维护保养等知识,还要对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有系统的掌握,能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国内先进仪器设备的动态,基建工程的招标采购一定要有建筑专业的采购人员参加。再有,采购人员还有学习采购技巧和商业谈判技巧,加强职业道德学习,培养自己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等等。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评标办法
在采购过程中,不要统一采取最低价中标评标办法,要在价格和质量之间进行综合控制。尽量采取多形式的评标办法,诸如对供应商的信誉、资金状况、生产能力、业绩、售后服务情况等进行综合性评比,从而确定性价比最高的供应商。
(四)完善采购管理制度和采购监督制度
为了使采购的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建立一套规范、完整、操作性强的采购管理制度,以避免人为因素对采购结果的影响,使高校的招标采购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及时通过互联网公开招标结果,在接受高校纪监部门监督的同时,也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提高采购活动的监督与管理能力,增加采购工作的透明度。
(五)建立供应商信息系统
建立供应商信息系统以加强对供应商的评价与管理。在高校采购管理过程中,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是采购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供应商进行动态评价,一般包括:供应商的经营实力、售后服务情况、资信状况等企业软件指标及其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产品供应能力、物流能力等企业的硬性指标,高校设备管理处可以根据这些指标,通过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定期召开供应商会议等方式建立供应商信息系统,及时更换符合高校发展需求、投资管理需求的供应商,以确保高校采购能够达到最大的投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