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当微风吹过原野-追寻信息技术情境教学的“源点”(第2页)

本文共计45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对书本图片素材的利用。
 翻开漂亮的书本,除了简洁的文字说明外,还有许多漂亮的图片,比如认识“计算机的桌面”,书本上清晰勾画了“图标、鼠标指针、开始按钮、任务栏”。这就为教师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基础:今天来场比赛,翻开书本第9页,记住“桌面”这张图。我说停就停。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这不,一听比赛,学生们甭提有多高兴了,教师利用书本图片素材产生比赛情境的教学方式适用于很多繁杂名词的记忆。
 3、对辅助教材的选择。
 除了教科书外,还有许多有利于学习的资料,优美的画面、逼真的场景、生动的录像都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利器。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色彩鲜明,呈现动态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多媒体的图像、动画等,可以利用生动的动态形象信息来展现事物的变化过程,放大微观,缩小宏观,很好地解决学生由直接感觉到形象思维,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在使用其创设情境时,大都需要对它们进行制作和加工,以满足教学的要求。要求教师对图片及动画处理软件有一定的使用基础。图像处理常用的软件是Photoshop,动画是Flash,视频处理有会声会影,Premiere等。
 (二)、情境源于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信息就在身边,感受到信息的趣味与信息技术的作用,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亲切感。同时,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现实性,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信息技术,再把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现实中去。
 1、用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用情境再现生活。
 教师的生活经验给予其设计的理念。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现象,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欲望的教学环境。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富有趣、异、疑特征的小而具体、新而有趣、难度适当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信心技术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生活经验给予其想象的翅膀。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问题。教师根据这一特征处在学生的角度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最想知道的就是教师应该创想的。大抵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2、关注社会实事,为情境教学添砖加瓦。
 重构学生自播自导模式,力求有所突破与创新,采用了学生自播自导时事新闻的模式,努力寻求与书本知识的契合点,导入社会实事教学,进而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能谈古论今,教学课堂环境得以优化,呈现生机与活力,充满浓浓绿意。如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下册)》《设置版面》一课中,结合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开展的社会现实,创设制作世博会绿色通行证的教学情境:
 教学内容: 生活,让城市更美好
 教学设计流程:
 小眼观世博:页面设置
 大眼看世界:分栏                      世博会绿色通行证
 绿色游世博:美化
 整堂课在社会实事的背景下展开设计,学生参与性很强,同时使课堂教学更接近于现实生活,滋养了学生的情感生活。
 (三)、情境源于对问题的设计。
 1、教材中的“小问号”。
 (1)、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的把书上的“句号”转变成“问号”,把“问号”溶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促使学生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教师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探索、求解。
 (2)、“多用短句”。学生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问题思考的能力。教师播放一段影片,问学生“刚刚我们观看的有关于……的故事中,你觉得……怎么样呀?”这种很长篇幅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思考,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改用“你发现了什么?”短句的设问,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思考、发出不同的声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