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风吹过原野-追寻信息技术情境教学的“源点”
本文共计45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当微风吹过原野-追寻信息技术情境教学的“源点”
当微风吹过原野——追寻信息技术情境教学的“源点”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高鹰 213000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受游戏、网络的影响。由此,“课堂情境教学”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课堂教学公认的方法之一。那么,情境教学从何而来?本文立足于笔者的实际教学工作,以小学低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为蓝本,浅谈对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源点追寻。
关键词:情境教学 教材 生活 问题创设 师生情感
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否精彩是把握课堂秩序井然进行的关键因素,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最有效的方式。由此,“情境教学法”的提出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教师的教学与管理。但与之同时,诸多教学一线的教师却陷入了“为了情境而情境”的教学怪圈,这种只关注于表面现象而无实质教学效果的问题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无法合理的把握“情境教学”,那么情境教学从何而来呢?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
如果把课堂比作是赋予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那么,情境教学就是原野上吹过的微风,带来无限的生命力。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核心是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仅仅是自己在那里当演员,还更应该做好导演的角色,让师生共同参与演出并获得情感体验。
二、情境源于什么?
(一)、情境源于教材。
1、对书本文字教材的推敲。
书本文字,是最直接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简单的书本文字孕育着深层的含义,但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比如,《小学信息技术(上册)》一书中的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书本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解释很简单:你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信息,传递信息的方式是信息技术。寥寥几笔,学生很难了解、分清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在反复的推敲中,却可创设别有一番趣味的情境:
根据计算机课堂,学生对玩游戏有着一股子劲的现象,将教学内容编排以游戏的方式展开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与文字较量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目光,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师:老师很想认识大家,我们玩个“打电话”的游戏,好吗?
生:好!(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参与兴致很强。)
师:你好!(打手势)
生1:你好!请问你是谁?
师:我是高老师,你是谁呀?
生1:我是XXX。
师: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祝你学习进步,再见!(说出学生优点)
生1:老师再见!
师:谁再来?(选择1位其他性别的学生,情节类似。)
简单的游戏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再次选择一两位进行互动,最后全班一起游戏。
师:想不想一起来?
生:想!
师:你好,我是高老师,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XXX。(每位学生都大声的喊出自己的名字,期盼老师听到。)
师:我想和你交朋友,愿意吗?
生:愿意!
师: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再见!
生:谢谢老师,再见!
师:XX班的同学做的真棒,老师很喜欢!“刚刚我们打电话所产生的声音、看到的图象,即你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信息。”我们说“传递信息的方式叫信息技术,所以电话是一种信息技术,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教师利用简单的书本文字,创设了游戏情境。由一位学生到若干位学生,直至将互动的触角延伸到全班,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性很强,注意力集中,这时,教师总结游戏情境的创设,既完成了知识目标的建构,又在第一堂课上向学生介绍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这种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效果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