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风吹过原野-追寻信息技术情境教学的“源点”(第3页)
本文共计45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课堂上的“随机应变”。
问题的.设计决定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角度。一个问题的抛出期盼引起学生共鸣。但有时仍不可避免的出现学生无法回答的尴尬情形,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问题,适当的注入提示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3、追“问”的魅力。
问题的出现立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设置了创造质疑和答问的良好气氛。质疑和答问或讨论才能活跃,标新立异的“出格”问题和答案才能出现,对于这些问题和答案不论正确与否,都要受到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情境源于师生情感。
1、创设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作为教育受体——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需要老师有目的的加以关注和定性培养。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
(1)、学生最想听的就是教师应该讲述的。
在与学生谈到“信息技术”在古代与现代中的应用时,总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话说很久以前,敌国军队侵犯我国领土,皇帝派遣将军前去镇压。如果你是皇帝,很想知道战况,你会让将军怎么做呢?让每位学生在故事中设定角色,畅谈想法。学生在教师故事的情境中听得津津有味、说得痛快淋漓。
(2)、学生最想做的就是教师应该提供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寻找规律方法,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2、创设情境教学与师生关系的辨证发展。
为教育受体——学生的积极情感目标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实施教育和定向培养。教师在情境教育活动中应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重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教育。
(1)、教学应该“以情动人”。如在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二课《认识计算机》的教学时,给学生介绍了一位好朋友“电脑”。在与这位朋友的互动游戏中掌握基本的电脑组成部分的知识结构,最后有技巧的让“电脑”朋友与同学们说“再见”!要有礼貌,爱护电脑,做到正确关机,要互相帮助、营造和谐环境,遵守机房纪录。在“七巧板游戏”教学时,提出教学小任务,询问学生“有趣吗?”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正确引导学生使用鼠标。同时,引起学生思考:课堂游戏比网络游戏更有趣、更有用。
(2)、教学应该“以情育情”。教师应该给予每一位学生爱、尊重和理解。用爱心对待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坚持以饱满的热情教学,才能化解弥漫在师生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如在键盘指法教学中,要求学生双手放在基准键上,听口令、看键盘、打字母。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不满足于按部就班的学习,他们想的却是“如何更快的打出需要的字母来”,怀揣着小聪明,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力,闭着眼睛,用双手在键盘上跳跃。摸索出键盘字母排列的方式!发现这种作弊的情况,我不但没有怒斥学生,批评他们不按照要求学习,反而先肯定他们敢于尝试、努力学习的态度,再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审视其行为和动机。教育学生就应该不断的要求自己,这样做既使学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还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了成功的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双方心情舒畅,教育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善于发现和利用好“教材、生活、问题、情感互动中”的情境教学源泉,能否积极与学生沟通,充分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的各个层面,兴趣引路、智慧搭桥、情感渗透,让我们携手在信息技术的枝节上开出别样的花朵!
参考文献:【1】网上参考. 林妙霞. 依托教学设计、培养信息素养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颜承元.用心经营课堂教学
【3】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