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化学论文 > 正文

高中化学说课稿(精选15篇)(第3页)

本文共计387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引导】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同时了解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而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二次能源,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又是如何转化,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过渡】通过图2-7,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目前发电总量构成中,火电仍居榜首。结合图2-8燃煤发电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回答】化学能 热能 机械能 电能

  【提问】上述能量转化过程有何弊端?

  【小结】环境污染,转化步骤多、损失大。

  【提问】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必须要选择合适类型的化学反应。电流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引起的,在前面学过的哪种反应类型有电子的转移?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要想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并使其间的电子转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电流。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实验2-4改进)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

  ①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表面有何变化。Cu和稀硫酸能反应吗。

  ②将锌片与铜片并排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锌片表面有何变化。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③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次观察铜片、锌片表面有何变化。以下问题依次展开:

  ①铜片表面的气泡可能是什么?

  ②该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③电子从何而来,如何流动?

  ④该过程有电流产生吗?如何证明?

  ④在铜片和锌片之间连接电流表(或小灯泡)以下问题依次展开:

  ①这个过程实现了哪些能量之间的转化?(引出原电池的概念)

  ②如何判断该原电池的正负极?

  ③如何用式子表示正负极表面的变化过程?

  ④在内电路中,溶液离子的流动方向如何?

  实验改进:学生分组实验可以改成“小试管+锌粒+铜棒+稀硫酸”原电池,现象更明显,而且能明显观察到铜片表面产生气泡速率的变快。

  【过渡】原电池的发明实现了化学能和电能的直接转化,怎么判断一个类似的装置能否组成原电池?(能否有电流产生或使用电器能够运行)

  【学生活动】P41“科学探究”,学生自行从给定的用品中选择组成原电池,画出电池装置示意图。根据小组画出的示意图进行实验,讨论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使学生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探究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实验用品:锌片、铜片、铁片、石墨电极各两套,导线、金属夹、灵敏电流表、果汁、酒精、250mL烧杯。

  【讲解】根据学生实验结果Cu-Zn、Cu-Fe、Cu-C、Cu-Cu、Zn-Fe、Zn-C、Zn-Zn、Fe-C、Fe-Fe、C-C等可能组合进行分析,得出可形成原电池的装置。

  【思考与交流】通过以上实验,原电池应由哪几部分构成,各起什么作用?构成一个原电池需要哪些条件?

  【小结】原电池应由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电解质溶液作反应介质,提供离子移动;导线,使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课外作业】

  1.制作水果电池,并画出水果电池的构造示意图,下节课作交流展示。

  2.从课本、商场、网上等了解化学电源的发展,了解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下载相关图片、录像、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以备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引导】将上节课介绍的原电池真正应用到生活中是很不方便的,但是真正要改造成化学电源给予应用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几种有代表性的化学电源。

  【展示】一粒锌锰电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