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化学论文 > 正文

高中化学说课稿(精选15篇)(第13页)

本文共计387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②课堂最后归纳小结时,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对学生进行的归纳板书进行点评。

  高中化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介绍金属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知识是铁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材从铁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为引入,以及在介绍铁的氧化物时,列举了氧化铁作为涂料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说明了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意义与价值。在介绍铁的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性质时,以实验探究为手段,重点介绍了Fe(OH)2的、Fe2+的还原性与Fe3+的氧化性。

  2、教材内容编排注意与第一、二章知识的衔接。

  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

  (1)与“物质分类”知识的衔接。本节对钠、铝、铁、铜四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同类化合物的性质有许多相似性,这样编排便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例如: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碱与酸反应,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笔带过,没有安排相应实验来介绍。

  (2)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离子反应代表了反应的实质,教材“学与问”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碱,写出它们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与酸的反应、铁盐和亚铁盐性质均以离子方程式书写,充分体现了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

  (3)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Fe3+与Fe2+相互转化的实质就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内容。教材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强还原剂、Fe2+遇到强氧化剂的变化,正是利用化合价变化来对反应类型进行判断。

  3、通过对实验探究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

  教材介绍Fe(OH)2的制备与性质、Fe3+离子检验、Fe2+与Fe3+相互转化等知识的介绍,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质性质。做好几个教材安排的几个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2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

  (3)知道溶液中Fe3+的检验方法。

  (4)知道Fe3+与Fe2+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转化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预测,初步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氧化还原性。

  (3)通过对铁的化合物实验演示与探究活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条件的思考与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2)体验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运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说方法

  1、运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金属氧化物、碱、盐)预测物质性质

  2、整合实验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

  本节课安排了3个实验,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Fe3+离子的检验以及Fe3+与Fe2+的转化。相对而言本节课实验的内容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质或是Fe2+与Fe3+的转化,均涉及到+2铁元素的还原性这一特点,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为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把“Fe(OH)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Fe3+离子的检验”和“Fe2+与Fe3+的转化”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同时设计了几个问题情景,以起到优化课堂效率,形成知识系统的作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