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化学论文 > 正文

高中化学说课稿(精选15篇)(第11页)

本文共计387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难点】

  常见的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应用。

  【过渡】根基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学方法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学会总结归纳。

  六、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采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超市购物引入“分类”的话题。由于本节课的课题很简单,也很生活化,只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化学知识也更具有系统化,便于以后的学习和教学。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采用“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结合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交叉分类法

  教师通过问题,在初中化学中我将元素、物质如何分类,引出化学中“分类”的概念。提出学习任务,将Na2CO3、Na2SO4、K2SO4、、K2CO3进行分类,在任务的驱使下,学生自主学习到交叉分类法的相关知识。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对物质的组成及分类也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复习旧知识的形式引入分类话题,再让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物质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中,学生会用到新知识交叉分类法,学生也会自主地学会交叉分类法。此时的老师只需简单的提点,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轻松化。

  2.树状分类法

  教师通过分配任务,大家分组阅读P25页第一段,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完成图2-3。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HCl、H2SO4,CH3COOH,NH3H2O,Ba(OH)2,KNO3,NaHCO3,Cu2(OH)2CO3。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查阅资料,探究学习,师生通过共同交流,学会树状分类法,并可以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完成化学分类图。

  本部分是整节课的亮点,是本节课的高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分类的方法过去一直在使用,今天学会了把它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从低层次的无意识使用到高层次的有意义建构,实现了思维上的质的飞跃。

  3.化学反应的分类

  通过复习初中四种基本反应,找出它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引出化学反应又可以按照新的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因为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对刚学过的分类知识进行进一步强化应用。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在知识学完后为学生呈现几道道物质分类的题,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先采取学生小结的方式,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再结合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结课。由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2.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节课的课后作业预留了必做题、选做题的方式,以及学生自主实践类题。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让学生学会学有所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