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对咨询的认识和理解(第5页)

本文共计1200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当他来的时候,带着一个故事,走的时候,内心的故事已经大大改变了,可能从一个消极的故事,变成了一个积极的故事。

  但是我没有改变他,是他重新提取了他的生活事件,把故事改变。

  问:也就是说,心理医生力图通过改变每一位当事人的故事结构,使他们摆脱痛苦?

  答:不,当事人应不应当摆脱痛苦,应不应当改变,都是不一定的。

  比如说,我们没法假定,一个孩子不去上学了,他上学就好,夫妻闹着要离婚,他们一定要和好才好。

  在我们内心,是没有这种导向的。我们不应该决定当事人应当怎么做,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知道,每一个个体,他该怎么生活。

  我们既不能用主流文化去帮助他,也不能用普遍性经验去解读他,还不能有任何心理学的技术流露出来,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成熟的心理治疗师。

  问:在什么情况下,你们不急于帮助当事人摆脱痛苦?

  答:现在的心理治疗,就是在当事人内心找到资源,资源是指在他内心谁能帮助他。

  如果他一个资源都没有,宁肯让他呆在那个问题里,不急于把他弄出来,因为弄出来,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问题。

  比如道德焦虑给人带来的痛苦要比一个强迫症状带来的痛苦大,更比一个单纯的躯体痛苦大。

  那么率先去治疗他的心理症或躯体痛苦,给他吃药,他症状轻了,身体不疼了,这个时候,被掩藏的道德或伦理焦虑凸现出来,也许他可能自杀。

  所以当我找不到当事人内心可用资源的时候,我宁肯陪着他,保留这个状态,直到我在他内心找到了可以帮助他的东西,我才可以往前推进。

  这就是以我的当事人为中心,我要保护他,我要让他获益,但是我绝不能冒进。

  有时候,得病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很多得了抑郁的人会说,我抑郁了,很难受,但是突然发现大家都很关心我,最初我以为大家都不理我。

  我们就会问他,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你的病好了,仍然保持住大家对你的关心?

  这些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很好奇地去问。

  当事人就会想,对呀,怎么去维持呢?他可能就要考虑主动地去维持关系了。

  因为一个人,人际关系不好,往往是自己在拒绝,而不是别人在拒绝。但是这样的话,我们不会说,我们会通过提问,让他自己去意识到这个问题。

  有时候,当他找不到资源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说,你完全可以装病嘛,让自己的抑郁不要好得太全,保留一点,让你继续在人际关系方面具有一种优势,这叫示弱。

  讲道理就是这样,但是我们不告诉他这个道理,这个道理要他自己领悟。

  心理咨询的境界

  问:你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已经17年了,对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有什么认识?

  答:其实是这样的,完全按照东方文化,中国人心理学的问题是比较少的。

  心理学的问题来源于泊来物。西方文化以逻辑著称,而东方文化则喜欢用机缘、巧合、五行相生相克来解释,不太讲求逻辑。

  所以在西方文化下,习惯于把事件分成两极,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一个是健康的,一个是非健康的。

  也就是说,在西方文化里面,把一切都定得死死的,抑郁症就是抑郁症、强迫症就是强迫症、焦虑症就是焦虑症。

  正如神秀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神秀的境界,西方心理学就是神秀嘛,他就认为这是一个问题、障碍,是要处理的。

  在这样一个心理学的导向下,我们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心理学本身的东西会激发人以为有心理学的障碍。

  也可以说,当这些心理学的知识来到中国后,其实是使中国人的心理发生了混乱。

  当然它一方面帮助中国人意识到心理学,但是它不适合中国这样的文化下培养的人种。

  比如过去,老百姓说我心情不好,我睡不好觉,难过,因为我先生对我不好,现在可能都会归结在心理学上的抑郁或者人际障碍,或者是人格问题。

  这是人心在无意识地求证。也就是说,当我们学到一个理论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内心去寻找,把那样的感受归成抑郁症,而过去,我们不把它归成抑郁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