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文化建筑的商业解析论文(第2页)

5 次下载 3 页 4455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以下以成都洛帶藝術糧倉爲例,對文化認同的過程作以解析。成都洛帶藝術糧倉項目選址于成都龍泉驛區洛帶客家古鎮的核心位置,浸潤于川西客家文化的獨特氛圍(圖1)。基地原爲有50年歷史的糧站,目前被作爲藝術家的工作室和畫廊,業主希望將其改建爲以當代藝術爲主題的全新街區。項目在保留了7棟原有建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加建,3棟新建築以藝術商業、設計旅店和藝術綜合用房爲主體,包括博物館、美術館、藝廊、拍賣中心、藝術商業以及與之相關的餐飲住宿等多種業態。新建築以糧倉爲原型,在保持内外部空間模式特徵的基礎上填入新的生活内容(圖2,圖3)。

  在文化定位的選擇上,首先是對糧倉文化的充分延展,結合成都打造“田園城市”的主題,從一個更小與更直接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項目的主題定爲“倉廪實,知禮節”,將“田園”物化爲最基本的“田”,其表徵則是與人關系最密切的“糧食”,事實上人類最早的儀式大多來源于與耕種和豐收有關的活動。田園産生糧食,糧食催生儀式,而儀式又是空間秩序形成的誘因,催生了最初的空間,空間以居住的禮儀形成建築,由此儀式孕生并藴存于建築之中,建築修正并完善儀式,儀式催活空間并釋放意義,意義投射到建築而爲象徵,再從建築繁衍到城市。田園、糧食、儀式,建築和城市關系的濃縮成爲了糧倉文化的切入點。

  但對于當時當地來説,糧倉文化并非唯一的精神訴求,其整體的定位應該是糧倉文化與客家文化和當代藝術的結合。多重外來文化的雜糅形成了洛帶古鎮獨有的文化特質,洛帶藝術糧倉從某種意義上説也如同客家文化一樣,作爲外來文化進入洛帶古鎮。與曾經的古老會館的相同之處在于我們的項目同樣屬于植入當地的另一種客體。項目需要嚮原有古鎮植入新的文化食糧,這個食糧的承載形式就是新的建築。項目將同會館融合于此的過程一樣,經歷對話和相容,從獨立到消解,隨着時空推移與古鎮一同生長。項目參考古鎮的空間尺度,重在塑造有特色的街區形象和文化傳承的實體,并最終成爲古鎮生命的一部分,體現客家文化植入、融合的過程。洛帶糧倉與古老鎮區街道的融合將産生新的文化撞擊,引導居民的文化觀點,影响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的植入成爲一種傳承,因此新的生活方式在糧倉的植入也成爲一種必然,也同樣代表着田園城市基于自然和本性的生活態度。在這個意義上,糧倉文化的虚體最終成爲了文化糧倉的實體。

  設計謹慎地追求文化認同感,首先希望受衆能够接受項目作爲糧倉的延續而存在,從供給果腹的物質食糧到提升文化的精神食糧,糧倉本身由物質的存在限定了其文化屬性,代表了一個時期的集體記憶,而在新的文化植入的同時,也必然對物質的存在産生新的要求。因此從建築語言上多角度地提取了糧倉文化的元素,并結合古鎮風貌與現代手法,遵循建築本身新陳代謝的規律進行設計與改建,使公衆記憶中的糧倉以另一種形式存活(圖4)。同時項目也需要作爲古鎮的一部分而存在,洛帶藝術糧倉“鑲嵌”于原有的古鎮肌理之中,因而在建築體量上,我們始終控制着保留與加建的關系與比例,保持原有建築尺度的同時,植入新的功能空間,擴建部分維持原有的建築尺度關系,打通糧倉與古街的空間脉絡,并擬合老鎮的肌理形態,獲得内外融合的空間。“古鎮上的糧倉”,是文化認同的起點,而當代藝術的介入使作爲經營和使用者的'大量藝術工作者與愛好者找到了歸屬感。項目正在建造之中,還不能斷言今後大衆在參與過程中的身份認同以及對其商業操作和消費模式的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消費過程中,通過對糧倉文化、客家文化和當代藝術的認同,文化的滲透與傳播將成爲必然。

  三、消費圖解下的文化設計

  消費滲透入文化建築設計已經是一個無法改變的趨勢,文化建築正日益成爲公衆消費的場所,當然,消費的對象仍與文化本身有着密切的關系。在目前大量帶有商業化特徵的文化項目設計中,文化被圖解轉譯成商業的語言被消費。而這裏要探討的就是這樣一個圖解轉譯平臺的建立,以及這種轉譯發生的方式和帶來的結果。轉譯使文化成爲了可以消費的實體,也使其帶有了某種批判性。而這種轉譯可以分成抽象轉譯和具象轉譯兩個方面,既有意識形態上的轉譯也有符號形式上的轉譯,包括了文化與空間的關聯、手法與意境的互换、生活模式的文化延續和符號象徵的視覺體驗等各個方面。具體來説,文化設計中的消費圖解會帶來以下一些變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