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试论明清戏曲选本《玉簪记》(第2页)

本文共计49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关于诸腔系统选本中出现增出《空门思母》和《拜月忆人》(或《月夜焚香》)的问题,前辈学者麻国均在《玉簪记的本事流变及主要版本》一文中认为,“《玉簪记》这出戏在明代中末期,存在着弋阳腔、昆山腔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实际上可能是明人所谓的‘古本’,‘今本’,而且‘古本’应为弋阳腔本,今本当是昆山腔本。”又认为“在明人所编的曲集中,最早收录《玉簪记》的是《八能奏锦》和《词林一枝》。……则二集皆刻于万历元年而集中所收之剧目无疑都是嘉、隆年间所流行的本子。”“高濂的《玉簪记》是昆腔本。是先有了其他诸腔的本子,后来才被昆山腔改调歌之的。”然而郭英德、王丽娟在《〈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编纂年代》一文中则认为,“《词林一枝》、《八能奏锦》两部戏曲选集,并非刊行于万历元年。从对这两部戏曲选集所收录作品的创作时间及其刻工情况的考察中,我们可以断定,《词林一枝》的刊刻年代大约是万历三十四年(1606)或万历三十五年(1607),《八能奏锦》的刊刻年代大约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或万历三十六年(1608)。”由于《词林一枝》、《八能奏锦》两部戏曲选集刊刻时间存在如此不同的说法,那么,又如何断定昆腔本《玉簪记》写作于诸腔本之后,是“改调歌之”呢?因此重新考察《玉簪记》这部作品在昆腔与诸腔两种声腔中传播的情况,是昆山腔“改调歌之”,还是《玉簪记》故事在昆腔系统与诸腔系统中并行发展?这显得尤为重要。   三

  据《高濂行实系年》记载,传奇《玉簪记》作于隆庆四年(1570)。冯梦祯《快雪堂集》卷五十一有万历十九年(1591)二月十八日的日记:“许氏设酒相款,作戏。《玉簪》陈妙常甚佳。”演出地点在苏州洞庭东山。《快雪堂集》卷五十四记载,万历二十四年(1596)十二月,冯梦祯在山东临清人耿明叔府中观看其家乐演出《玉簪记》。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六十四有《耿明叔邀集新居,命女伎奏剧,凡〈玉簪〉〈浣纱〉〈红拂〉三本,即席成七言律诗四章》诗,也说明曾任浙西参戎的耿明叔家乐搬演过此剧。今上海图书馆藏有观化轩重梓《新镌女贞观重会玉簪记》,标明刊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既云“重梓”,原来当刊行过,但此为今见最早的刊本。今《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所收的《重校玉簪记》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孟夏继志斋刻本。此剧还有其他刊本,刊行时间皆晚于此年。在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成书的《群音类选》将《玉簪记》列入“官腔类”,所选24出戏的曲词均来自高濂的《玉簪记》。相较于刊本34出戏,只是删掉了其中的一些过场戏,如《村郎求配》《于湖破贼》《春科会举》《金门献策》等10出,保留了故事发展的'完整情节,比之刊本更加紧凑精炼。由此可知,高濂的《玉簪记》,即昆腔系统本。自隆庆四年成书之日起至万历二十六年观化轩重梓之间,不管是家乐演出、戏班表演,还是在书坊刊刻都已经是十分受欢迎的剧作了。可以说在万历朝前期昆腔本《玉簪记》已经在场上表演和文本刊行领域广泛传播,且受到高度的欢迎和认可。而在刊行于万历二十六年之后的昆腔系统的选本中,《玉簪记》也是屡屡中选,分别入选《吴歈萃雅》《南音三籁》《词林逸响》《月露音》《乐府南音》《增订珊珊集》《乐府遏云编》等选本。

  诸腔系统选录增出的选本分别是:《词林一枝》、《尧天乐》、《大明春》、《万家合锦》。其中《万家合锦》为清人所编,刊行于乾隆年间,其余三部选集均刊行于万历年间。《词林一枝》的刊行时间今据郭英德、王丽娟在《〈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编纂年代》一文中考证的结果:《词林一枝》的刊刻年代大约是万历三十四年(1606)或万历三十五年(1607)。据《中国曲学大辞典》中《尧天乐》辞条:“明末殷启圣选辑。有明末刊本。明末燕石居主人将此书与《徽池雅调》合刊为《秋夜月》一书。”又《中国戏曲史编年(元明卷)》:“万历四十八年(1620),《徽池雅调》、《尧天乐》、《秋夜月》俱约在万历末年刊行。”所示,《尧天乐》的刊行时间大约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然而《大明春》的具体刊行时间尚有存疑,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万历年间。由此可以看出,《玉簪记》故事在诸腔系统集中传播的是时间段应在万历时期直至清代,在时间上晚于高濂创作于隆庆四年(1570)的传奇《玉簪记》,即昆腔本。并不是麻国均先生的观点“昆腔本晚出于弋阳腔或青阳腔本”。自然,《玉簪记》是先有“弋阳腔或其他诸腔的本子,后来被昆山腔改调歌之”的说法有可能不成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