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试论明清戏曲选本《玉簪记》

本文共计49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试论明清戏曲选本《玉簪记》

  在明清戏曲选本中传奇《玉簪记》屡屡中选,这反映了明清时期此剧深受人们欢迎,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明清戏曲选本《玉簪记》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 要: 戏曲选本是中国戏曲史的一部分,研究戏曲作品离不开对戏曲选本的考察。高濂的《玉簪记》是明代传奇中杰出的作品之一,在戏曲选本里屡屡中选,足见其流传之广,深受人们欢迎。通过考察昆腔系统与诸腔系统《玉簪记》的选录情况,可知:由于声腔系统之间的差异与接受方式的不同,形成了《玉簪记》的昆腔与诸腔并行发展的状态,而不是所谓的“昆山腔系诸腔改调歌之”。

  关键词: 高濂 《玉簪记》 戏曲选本 昆山腔 诸腔

  高濂的《玉簪记》,成书于隆庆四年(1570),为明代传奇中杰出的作品之一。剧叙南宋潘必正科考落第,寄居于姑母潘法成主持的金陵女贞观,与道姑陈妙常相识相爱。姑母发觉,逼潘必正临安应试。妙常送别,互赠玉簪、鸳鸯扇坠。后来必正及第授官,在张于湖的帮助下终与妙常结为夫妇。此故事广为流传,不断被后世艺人或文人改编为串本,搬上戏剧舞台。

  高濂的《玉簪记》,吕天成《曲品》著录,评曰:“词多清俊”。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说它:“惟着意填词,摘其字句,可以唾玉生香;而意不能贯词,便如徐文长所云‘锦糊灯笼,玉镶刀口’,讨一毫明快不得矣。”此剧不但在曲词上迤逦婉转,尽展作者的风流才情;而且在关目设计、人物性格塑造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颇为新颖。前贤与时彦对《玉簪记》关注较多,且主要集中于剧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或研究明代文学思潮与婚恋观的发展变化,等等。但是较少从古代戏曲选本的角度,来探讨《玉簪记》的文本传播。因此,笔者以戏曲选本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玉簪记》在不同声腔系统中的发展轨迹与演变规律。

  一

  《玉簪记》自问世以来,明清两代的刊本为数不少。依据前人著录,主要有以下几种:万历二十六年(1598)观化轩重梓《新镌女贞观重会玉簪记》,此为今所见最早的刊本;万历二十七年(1599)孟夏继志斋刻本,即《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所收本;万历间长春堂刻本、万历间南京师俭堂萧腾鸿刻本、崇祯间苏州宁致堂刻本、明末常熟汲古阁毛晋刊本,即《六十种曲》本;清康熙间内府钞本、清乾隆十年(1745)钞写本等。戏曲选本作为戏剧的重要形式,是研究明清时期戏曲声腔和剧种流传变化的生动史料。从形式上看,现存的《玉簪记》选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整部剧中选录一出或数出的选本,即选出本;另一类则是选录剧曲的选本,即选曲本。从唱腔来看,选本大致可分为昆腔系统本和弋阳腔、青阳腔等诸腔系统本。现存流传较为广泛的刊本是继志斋刊本和《六十种曲》本,后者较之于前者刊印时代较晚,出目由前者的四字目变为两字目,删去了继志斋本第二十四出《春科会举》。《六十种曲》本虽舛误较少,但有明显的文人再次编写的痕迹。故今将明代继志斋刊本《重校玉簪记》与现存收录《玉簪记》的选本相比较,按照声腔不同归纳出各个戏曲选本对其选录的概况。

  现将昆腔系统选录《玉簪记》的情况如下所示:

  从此表可知,选本中各出皆来自刊本。其中,《歌林拾翠》选录最多,共计10出。入选率最高的几出分别是:《弦里传情》《词姤私情》《姑阻佳期》《知情逼试》《秋江送别》。这几出不但是《玉簪记》故事发展的重要关目,而且是表现男女主人公情感、塑造人物性格的精彩段落。作为舞台演出流行剧目的直观反映,它也是观众欣赏兴趣的聚焦点,是戏班和艺人们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的总结和积累。特别是在《缀白裘》中,刊本《姑阻佳期》一出被分为了《姑阻》和《失约》两个部分,而且是以舞台演出本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展现了清代戏曲舞台上表演此剧的面貌,是学者研究此剧场上表演如何发展变化的重要文献史料。

  二

  由于选者眼光不同,各个声腔对《玉簪记》的移植和演出情况也不尽一致,因此各家戏曲选本的出目选择并不完全一样,但其中一些折子是选本必选或常选的。具体选录情况如表所示:

  从此表可知,同昆腔系统选本一样,在诸腔系统选本中《弦里传情》《词姤私情》《姑阻佳期》《秋江送别》几出入选频率最高,可见这几出仍是最受欢迎的。昆腔与诸腔共同选录《玉簪记》的相同出,不仅说明其接受群体具有普及性,也表明其流传范围是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因此戏曲选本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玉簪记》文本接受的途径,也积极地推动了女贞观尼姑陈妙常故事的广泛传播。在此表的备注一栏中,列出了只存在于诸腔系统选本中而不见于刊本和昆腔系统选本的出目,《空门思母》和《拜月忆人》(或《月夜焚香》)两出。出现增出的选本分别是:《词林一枝》,《陈妙常空门思母》,《陈妙常月夜焚香》;《尧天乐》,《空门思母》,《妙常拜月》;《大明春》,《妙常思母》;《万家合锦》,《妙常拜月》。此现象说明,从不同时期选本提供的文本内容,可以看出不同阶段《玉簪记》版本的变化,以及不同版本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深入研究《玉簪记》在明清时期传播与接受具有重要的价值。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