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试论明清戏曲选本《玉簪记》(第3页)

本文共计49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不同声腔系统之间的差异,接受方式的区别,形成了传奇《玉簪记》在昆腔与诸腔两种声腔传播中有可能是并行发展的状态,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先创作的作品影响后创作的作品。在并行发展的状态下,昆腔系统本经过历代诸多文人或艺人的修饰加工,文本更加整饬,场上表演更加典雅化。诸腔系统本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与地方特色曲调结合,加之民间艺人修改,使得文本上出现了与昆腔本不同的风格面貌,出现了增出《空门思母》和《拜月忆人》(或《月夜焚香》),直到现在川剧高腔《玉簪记》里,依然有陈妙常拜月的情节。情节的相似性说明川剧高腔本极有可能是承袭诸腔系统本而来。

  综上可知,在明清戏曲选本中传奇《玉簪记》屡屡中选,这反映了明清时期此剧深受人们欢迎;在不同声腔系统选本中都必选或常选剧中的经典折子,可见其流传范围的广泛,客观上也积极地推动了女贞观尼姑陈妙常故事的传播。最重要的是,此故事在昆腔与诸腔两种声腔中是并行发展的状态,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继承与创新、交流与融合的多元化发展。不论是昆腔本还是诸腔本都或多或少的增添了历代不同身份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文本风貌。这既是戏曲选本研究中传奇《玉簪记》的特色,亦是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的特色。不同的声腔选本体现了不一样的地域文化特色,不一样的审美趣味,是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戏曲传播与接受的宝库。

  参考文献

  [1]程华平.明清传奇编年史稿.济南:齐鲁书社,2008:64.

  [2]郭英德,王丽娟.《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编纂年代.文艺研究,2006,8:55.

  [3]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0.

  [4]麻国均.玉簪记的本事流变及主要版本.黄竹三,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887.

  [5]麻国均.玉簪记的本事流变及主要版本.黄竹三,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890.

  [6]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42.

  [7]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49-50.

  [8]王永宽,王钢.中国戏曲史编年(元明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459.

  [9]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二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210.

  [10]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二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2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