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左中美散文作品中的生命感体现研究论文(第2页)

11 次下载 4 页 6033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护佑万物的悲悯心

  作家以女性智慧观照生命, 护佑万物, 她笔下的女性是“自然化”的, 自然也是“女性化”的。她渴望表达的是女性生命与自然繁衍之间那种血肉相联的亲密, 女性生命与自然万物和谐律动。“庄稼是女性的。”[4]227 (《女性的庄稼》) “而在我的内心里, 弯了腰的母亲也是一座山——这山的厚重哺育我的生命, 这山的担当孕育我的骨骼, 这山的静默教我懂得朴素, 这山的胸怀教我体味旷远, 还有这山的四季, 她赐我以明亮的生命的色彩。山生万物, 大德无言。山在, 生命就在。山在, 日月就在。”[4]250 (《山·母亲》) 这既是一种人化的物境, 又是一种物化的人格。来源于客观生态的激发, 也来源于作家灵魂的吐纳, 具有表象的丰富性和不可描述性, 田野情趣与生命感悟并进, 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交织。“由于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保有着自然的、情感的、天性的东西, 与自然更为接近, 也更容易感受到自然的脉动和天籁之音, 所以女作家常以她们迥异于男性的‘自然思维’和‘自然语言’来描绘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使得自然在她们笔下呈现出女性化特征。总之, 女性与自然互相依存、互相慰藉。”[5]女性与大自然之间息息相通, 共生共荣。故乡、自然、万物与女性异质同构, 人与天地融为一体, 花草藤蔓都有灵性和自由的意志, 能够互相交流, 融洽而默契, 田园牧歌的情调中洋溢着生机勃勃的生命色泽。

  作家总是把目光投向那些平凡普通的底层百姓, 着力挖掘日常生活的诗意与美好, 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把笔下的温暖和爱意给了那些随遇而安的小人物, “奶奶”“母亲”“姑姑”“姑父”这些意象作为一种爱的生命形态被崇拜着, 他们用生的希望与美丽来消解生命的脆弱和生活的苦难, 身上笼罩着一种“柔弱胜刚强, 宁静而致远”的温情, 闪耀着坚韧、质朴、强劲、善良的内在生命精神。《奶奶在家》《五月, 致母亲节》《劁猪》《木匠》等篇章展示生命之难与人性之美, 充溢着作家的生命体验、生存颖悟和鲜活欢畅的生命激情, 充满了对世间一切生命生死情爱的观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街道两旁的民居, 一律青瓦屋顶, 一律是临街为铺、楼上住人, 后面想必定有一座小院。这样的格局, 有着一种以市为生, 以院作居的安然和自得。……一如千年延承的三月街, 对于生活在古城的人们来说, 一直以来, 生活似乎便是这样的, 平静、平淡、平和, 有人把古城称为平民的古城, 想必便是源于古城人们的生活状态。”[6]110-111 (《不待春来花满城》) 在平淡而细致的叙述中流露出至真至深的眷恋。没有强烈的反抗张力, 只有小民生存下去的卑微气息, 没有远大的理想, 只求现世的安稳与满足。生命与人生的自在与妥帖在诗意化的平实描述中炊烟袅袅般蒸腾而出。

  三、温暖人心的家园情

  对美好与温暖的渴望是生命中的永恒, 无论生命以何种形式存在, 生命的价值都在于对温暖与爱意的追寻。来自乡野的真淳与感恩, 具有冲淡平和之外的质朴亲切, 向人们倾诉着不加雕饰的人间至情, 表达了人际间现世的温情与欢愉。作家擅长用温情之笔, 消解人性的漠然, 抚慰灵魂的焦虑, 在自我与环境之间呈现一种温煦的丰满, 一种人性厚度的寻觅与还原。柏格森指出:“无论是‘艺术冲动’, 还是‘情感’和‘精神’, 都是生命的表现。”[7]“一条街, 蜿蜒地盛满安宁的时光。街很老了, 老得两旁屋瓦上的瓦浆草枯了又长, 长了又枯。木窗合了又开, 开了又合。”[4]36 (《春日偶记·我的漾濞》) “只有厨房里暖了, 这家里才会暖。”[4]122 (《厨房记》) 这是寻常百姓家的温情, 散文中有了人, 有了情, 散文就活了。作家对故土家园充满了暖人心田的温情和飘逸灵动的色彩, 文字沿着情感的脉络向纵深处延伸, 从生命的缝隙里透出的温馨光芒, 引领读者走向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和朴素、温润的诗意世界。暖色调的语言往往使生命呈现一种飞扬的意味, 来自温暖和爱意的力量, 才能成就生命的丰富与深刻, 使生命得以温暖地前行。恰如叶梅评论左中美:“她愿意她笔下的所有文字, 最终都共同指向一个方向, 那就是生命中那些最深切的爱意, 以及温暖。”[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