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左中美散文作品中的生命感体现研究论文

11 次下载 4 页 6033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左中美散文作品中的生命感体现研究论文

  摘要:漾濞彝族女作家左中美出版了四部散文集, 她惯于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出发, 多以乡野故土的人、事、物、景为意象, 记录西南边地少数民族村寨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变化。在人与自然的观照中体现和谐共生的生命意识, 具有一种积极、活泼、饱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力量。同时把目光投向那些平凡普通的底层百姓, 着力挖掘日常生活的诗意与美好。其创作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感、护佑万物的悲悯心、温暖人心的家园情和返璞归真的超越性等特征, 契合生命美学的美学原则。

左中美散文作品中的生命感体现研究论文

  关键词:左中美; 散文; 生命美学;

  2017年2月, 漾濞彝族女作家左中美的第四部散文集《安宁大地》出版了, 这是她继2010年的《不见秋天》, 2012年的《时光素笺》, 2014年的《拐角, 遇见》之后的又一个收获, 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她的执着和勤勉。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 当不少作家把目光投向市场和媚俗的商业化写作时, 左中美却固执地沉浸在村庄、小城里自在言说。文求雅洁, 少雕饰, 用笔别具一格, 不矜持作态, 在散淡的抒写中流露出绵绵的诗意。沉静质朴又明朗生动, 收放自如又跌宕多姿。

  左中美惯于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出发, 多以乡野故土的人、事、物、景为意象, 记录西南边地少数民族村寨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变化, 充溢着鲜活的色彩和饱满的意绪。并融入民族情感, 阐释生命的内在本质, 追求边缘化、个体化、碎片化的小叙事。以丰满的感性形象渗透幽微的哲理思考, 赋予天地万物一种饱满的生命活力, 在生与死的转换中蕴涵着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源于生命深处的陶醉渗透在字里行间, 显示出紧贴大地的厚重与温存, 平易中见功力, 浅近中显精美, 一切本色从容又浑然天成。

  一、生生不息的生命感

  天地、自然、万物都以“生”作为最根本的特点, 它反映了万物繁茂与诞育的生命之美, 体现了以“生”之哲学为核心的对生命的存在、繁育之“善”的祝福。《易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载有云:“天惟运动一气, 鼓万物而生, 无心以恤物。”在左中美看来, 丰富的生命在和谐的形式中, 便诞生了美, 勃勃生机是美的本源。“自然界中的自然物皆因其生命而美, 失去生命则丑。自然事物, 美在生命。”[1]生命承载了人类的全部自由、全部权利、全部尊严。宇宙大化的流衍, 生生而不息, 元气的流动, 化生万物。她“赞天地之化育”, 以强烈的生命意识观照、诠释、尊重生命, 构筑了一个灵性化的生态空间, 体现出作家的亲在与对个体生命价值更普泛的尊重。马克思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我们要尊重人的生命, 就要从尊重自然的生命开始。”[2]这成为左中美生命表达的出发点和灵魂的归属地。

  作家用春天泥土般新鲜的语言, 为生命高歌, 为生命赋义, 在大自然中重估、升华生命的意义。在人与自然的观照中体现和谐共生的生命意识, 表现出一种积极、活泼、饱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力量。将这种生气灌注于文学创作中, 作品自然地也就有了勃勃生机, 气韵生动。哪怕是那些看似无生命的东西, 苍山、漾濞小城、村庄、山风、月色, 都蕴含了一种鲜活的神态, 生命的灵性之光在其中跳跃。“花。阳光。歌。四季。那些遇见的感动和温暖。那些生命里的清芬与美。”[3]285 (《后记·清芬》) 这不仅是作家对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 也不只是对外在自然审美价值的发现, 而是生命的共感。它既体现了生命之间的共通性, 也反映出生命之间的共命运感, 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和弦。“一年又一年, 村庄有一辈人老去, 便有一辈孩子出生。有一辈孩子出生, 又有一辈孩子长大。一辈又一辈, 一茬又一茬, 就像村庄的四季, 走了一轮又一轮。而村庄的日月, 就在这绵延的时光里——生生不息。”[3]233 (《村庄书》) 突出地表现了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呵护, 以及与万物生命相通相融的整体生命观。丰沛的野性与生命的气息里张扬着原始的美与爱, 充盈着泛神化气息和生命的弹性。在这里, 审美不是主体情感的外化或投射, 而是审美主体的心灵与审美对象生命价值的融合。人与万物之间保持着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 洋溢着平心静气和温婉和顺的气息, 形成既充满自然意趣又富有人格力量的生命形态。

阅读全文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