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望月与回到全球性的地面—读黄遵宪诗《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第4页)

本文共计926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4、同中见异。在下面的第四阶段里,诗人又从个人的亲身体验出发,由同而见异,清醒地意识到古今、中西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岂知赤县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东,独有一客欹孤篷。此客出门今十载,月光渐照鬓毛改。观日曾到三神山,乘风竟渡大瀛海"。"岂知"一词,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体验的转折,预示着由"同"到"异"的心理转变。"三神山"本指传说中的渤海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州,这里借指日本。而"大瀛海",来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人邹衍认为,中国居赤县神州,中国之外像赤县神州的州还有八个,合为九州,其外有小海环绕。被小海环绕的九州又可称为一州,像这样的大州也共有九个,外面有"大瀛海"环绕。"大瀛海"在这里借指黄遵宪正置身于其中的太平洋。诗人的思绪不禁转向自身。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与足不出"四海"的先辈不同,到过日本和美国,遭逢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境遇,似乎身不由己地被抛入一个新奇的世界。这是幸运还是不幸?无论如何,诗人已注定了置身在一个全球性世界里,领受到全球性带来的个人命运变故。"大瀛海"一词的使用是一个富有意义的象征性事件,表明作为诗人的黄遵宪已经抛弃了古典"中国中心"的"天下"观,而接受了经过古代邹衍"九州"说过滤的现代全球意识。

  "举头只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嗟我身世犹转蓬,纵游所至如凿空,禹迹不到夏时变,我游所历殊未穷"。这里的"不同"、"各别"、"不到"、"变"、"未穷"等词语,鲜明地突出了"异"的存在和诗人对其的痛切体验。这里述说诗人的特殊的同中见异处境:我尽管沐浴在"故乡月"的同一性光辉中,但游踪所至却是大禹未曾到过的、不用夏历的地方,那是一个奇异的全球新世界。由此,诗人经受到古今、中西两种时空意识的冲突的煎熬,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异化"境遇。

  5、异中求同。最后,诗人在强烈的非同一性体验中禁不住对中国、世界及个人的生存境遇发出激烈的质疑。"九州脚底大球背,天胡置我于此中?异时汗漫安所抵?搔头我欲问苍穹。倚栏不寐心憧憧,月影渐变朝霞红,朦胧晓日生于东"。诗人感到,自己是身在"九州"脚底、"大球"脊背,而"异时"将置身何处,竟不得而知,不得不仰问上苍。"异时"一词突出了对未来的不可知及其焦虑。面对这一全球性"异化"境遇,诗人不禁发出"天问"式质问:"天胡置我于此中?异时汗漫安所抵?搔头我欲问苍穹"。这一"天问"自然是一时无法解答的,但诗人依旧执著地仰望上天,寻求答案,一直望到月亮消失而朝日升起。"倚栏不寐心憧憧,月影渐变朝霞红,朦胧晓日生于东"。答案没有找到,但见"朦胧晓日"已升腾于东方。末句"朦胧晓日生于东",可以说隐约地表征着诗人对于祖国的朝日般未来的朦胧想象和期冀。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诗歌中"海日生残夜"的原型形象的延续。诗人从这一古典审美与文化原型中,似乎已经遥望到了他急切盼望的新的同一性基础。不过,联系全诗语境看,这种同一性基础是脆弱的:毕竟此月已非古时月,业已转化为全球性月亮了。

  这样,全诗以五阶段展现出"同"与"异"、"同一"与"非同一"的冲突。这一冲突的存在及其展开,显示了诗人内心的全球性体验的进程及其冲突状况。它表明,全球性体验并不是一个内容单一的同一性整体,而是充满了"古"与"今"、"中"与"西"的对立以及更为根本的"同"与"异"的矛盾,即呈现出古代时空意识与现代时空意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紧张关系。而且这些对立或矛盾又并不只是全球性体验的原因,而同时就是它的必然组成部分。换言之,全球性体验本身就包含着种种复杂的内心冲突,就是这种冲突的展开及其寻求解决的过程。

  对《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当然还可以有别种读法,即便是五阶段划分也还可以讨论,我的读法只是表明了我从全球性验角度阅读和理解黄遵宪的过程及其结果。尽管如此,这诗的意义已经显露出来了:它透过诗人在太平洋上的新奇的望月体验,具体地显示了中国人的全球性体验的曲折的内心发生轨迹及其内部所包含的丰富的"同"与"异"的冲突性内涵。读完这首诗,一位古典格律诗人在面对新奇的全球性境遇时经历的震惊、痛苦、欣喜、平静和焦虑等种种复杂反响,已经鲜明地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借助望月体验而刻划中国人的全球性体验的复杂演变过程,典范地体现出黄遵宪自己的美学原则:"诗之外有事"和"诗之中有人" 。他是通过描写个人的望月体验的演变("诗之中有人")而揭示了中国人生存境遇的全球性转变这一历史性事件("诗之外有事")。这样一种望月体验显然已成为全球性中国形象的一部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