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望月与回到全球性的地面—读黄遵宪诗《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第2页)

本文共计926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送人夜夜照船尾,今夕倍放清光妍。一舟而外无寸地,上者青天下黑水。登程见月四回明,归舟已历三千里。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泰西纪历二千年,只作寻常数圆缺。舟师捧盘登舵楼,船与天汉同西流。虬髯高歌碧眼醉,异方乐只增人愁。此外同舟下床客,梦中暂免共人役。沉沉千蚁趋黑甜,交臂横肱睡狼藉。鱼龙悄悄夜三更,波平如镜风无声。一轮悬空一轮转,徘徊独作巡檐行。我随船去月随身,月不离我情倍亲。汪洋东海不知几万里,今夕之夕惟我与尔对影成三人。举头西指云深处,下有人家亿万户,几家儿女怨别离?几处楼台作歌舞?悲欢离合虽不同,四亿万众同秋中。岂知赤县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东,独有一客欹孤篷。此客出门今十载,月光渐照鬓毛改。观日曾到三神山,乘风竟渡大瀛海。举头只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嗟我身世犹转蓬,纵游所至如凿空,禹迹不到夏时变,我游所历殊未穷。九州脚底大球背,天胡置我于此中?异时汗漫安所抵?搔头我欲问苍穹。倚栏不寐心憧憧,月影渐变朝霞红,朦胧晓日生于东。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生平从未经历的独特体验:中秋夜在太平洋上望月。以往中国诗人对中秋月夜的描绘,多是从内陆大地或近海(四海)做出的,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等。他们"望月",是处在中国古典宇宙观模式控制下的行为,这样,他们的时间和空间观念都是属于中国的,并且想当然地以为这就是天下唯一的时空模式。可以说,他们是在中国固有的"中国中心"传统框架内体验中秋月夜的,心中想当然地以为天下人对于月亮都拥有同一种感情。然而,当黄遵宪生平第一次横跨太平洋而游历美洲以后,眼中的月亮却悄悄地然而又意义重大地改变了形象。

  全诗由56句组成,描写诗人的中秋望月体验。这56句可以说由五部分组成:1、第1至4句为开头,显示中国人原有的对于月亮的原初同一性体验;2、第5至20句描写诗人的原初同一性体验已发生巨大裂变:由同趋异;3、第21至34句表达出在差异中寻求再度同一性的渴望,即在"不同"中见"同";4、第35至49句透过个人身世而回复到对差异境遇的描写;5、第50至56句抒发内心的疑问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五部分依次显示出诗人的望月体验从原有的古典性体验向全球性体验的转变过程:同--异--同--异--同。这五阶段如果可以说得更具体些,就是:原初同一--由同见异--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异中求同。

  1、原初同一。"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送人夜夜照船尾,今夕倍放清光妍。"。这表达了黄遵宪在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无意识支配下产生的对于月亮的原初的同一性体验。诗人置身太平洋上,适逢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一时间感到分外亲切,心中涌动着传统审美方式赋予他的那些生动感人的月亮原型,所以有"天边大月光团圆"和"今夕倍放清光妍"的特殊感受。天上的"月圆"与地上人的"团圆"之间的同一性关系,是中国文化传统模式规定的。诗人的望月之眼早已被灌注了这种中国文化传统内涵,相比而言,西方诗人则不会有这样的眼睛。于是,在中秋夜凝神望月的瞬间,他自然会无意识地"看见"格外光亮和浑圆的团圆之月。当然,这同时也与切身体验有关:在太平洋上看见的月亮确实比在内陆看见的显得更大更亮更圆。

  2、由同见异。然而,上述原初同一性体验却是短暂易逝的。在这古典性体验与全球性体验相转化的关口,它不可能持续长久。诗人突然意识到,自己已不再置身在中国大地,而是浪迹茫茫太平洋上。"一舟而外无寸地,上者青天下黑水",这样新异环境下的太平洋望月体验,对这位生长在中国大陆的诗人来说,是陌生、神秘并带着恐惧的。他的属于中国传统的望月无意识已在此悄然转换为新的全球性意识。黄遵宪发现:"登程见月四回明,归舟已历三千里"。过去在中国大陆时,在人工船上看月亮,四夜行走至多不过数百里而已。而现在在机械轮船上望月,却竟已行进"三千里"。行进的速度变了,人所跨越的实际空间及相应的心理时间就都同时发生了改变,从而对整个生存境遇产生了全新体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