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精确美论文

4 次下载 4 页 7084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精确美论文

  摘 要: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较之精确语言更具表现力,它能在朦胧之中更形象传神地写人绘景,在含蓄之余更真实贴切地表情达意,促使作品显现一种源自模糊的精确美。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精确美论文

  关键词:模糊语言;模糊性;精确美

  精确与模糊作为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没有精确做参照就无所谓模糊,另一方面,在一定情况下,精确和模糊可以相互转化。[1]以模糊求精确,这虽然是一个哲学命题,但它却在文学艺术领域得到许多大师的青睐,如在“似与不似之间”求似的齐白石,在“真与不真之间”求真的歌德,等等。而诗歌中的朦胧诗、象征派、意象派,小说中的意识流,戏剧中的荒诞派等都是模糊在文学领域所促成的成就。本文将运用美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的相关理论,分别分析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在写人、绘景、表情、达意四个方面的妙用,以说明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所形成的那份独特的精确美。

  一、人肖,模糊中见俏影

  栩栩的形象,常常诞生于模糊,诞生于模糊的笔触或表述。这是一个不可思议而又实实在在的艺术现象及规律。齐白石笔下的虾,只只“跃然纸上”,徐悲鸿笔下的马,匹匹形如“赤兔”,但是,近距离的端详,你必会惊叹于国画大师如此“粗陋”的运笔,寥寥几笔,神似压倒了形似;简单勾勒,远胜浓墨重彩。在模模糊糊之间,形象更加逼真,在朦朦胧胧之际,形象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绘画艺术如此,语言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2]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性语言,这种语言包含了许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它促使文学作品的语言含蓄、模糊。

  这种“艺术性空白”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积极性,吸引和召唤他们参与文本创作,令读者在一个不断建立、改变、再建立的螺旋式上升的阅读过程中凭借个人的想象力、人生经验和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不确定意义进行加工、补充、挖掘、丰富和创造,最终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读者对文本的参与度越高,其获得的美感享受就越强,文本也就越显其美学特质。

  以文学作品中的美女形象为例,天底下最美的女人是何等样貌?答案定不唯一。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人们对美的评判标准不统一,二是女子之美不仅在其外表,更在其由内而外所流露出的那份难以用语言描绘的神韵。因此,多年来文人墨客皆惯用模糊笔触来描写美女。曹雪芹笔下的黛玉形象可算是其中经典例证的代表。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似西子胜三分。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宝黛初遇时宝玉眼中“林妹妹”的形象,文字用词优美,句式对仗,从林黛玉的肖像、行为到心理各方面的描写一应俱全。但是,细读之下读者自会发现这看似面面俱到的描写,实则“大而空”,“全而虚”。然而,尽管这种模糊描述无法让读者获得一个精确的黛玉形象,但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令其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审美意识对黛玉形象这一不确定意义进行再创作,随着再创作的不断深入,一个符合自己审美理解的黛玉形象必然会在读者的头脑中逐渐清晰。正是这种弃“工笔”而用“泼墨”的模糊笔触促成了黛玉之“美”,成就了黛玉形象长久的生命力。

  马克·吐温在A Trip Abroad这篇游记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自诩为“the king of drivers”的马车夫形象,具体如下:Down came his whip, and away we clattered.

  I never had such a shaking up in my life. The recentflooding rains had washed the road clear away in places,but we never stopped, we never slowed down, for any-thing. We tore right along, over rocks, rubbish, gul-lies, open fields-sometime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onthe ground , but generally with none . Every now andthen that calm, good natured madman would bend a ma-jestic look over his shoulder at us and say,“Ah, youperceive? It is as I have said-I am the king of drivers.”Every time we just missed going to destruction he wouldsay, with tranquil happiness,“Enjoy it, gentlemen, it isvery rare, it is very unusual-it is given to few to ridewith the king of drivers-and observe, it is as I have said,I am he.” 这位马车夫的形象何等传神!然而作者对他的用笔却又如此吝啬,正面直接描写这位马车夫形象的仅“模糊”一句“that calm, good natured madman wouldbend a majestic look over his shoulder at us”,然而,这一“回望”却达到了不可估量的艺术效果,它令马车夫的形象乍然灵动起来。其成功之处就在于马克·吐温在写作中并不是嚼饭于人式的“请你欣赏”,而是启迪神思式的“请你想象”。这就是文学创作者所崇尚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它是文学家、艺术家特有的诗化感觉方式,也是文学作品旨在追求的境界。

阅读全文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