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商管理 > 正文

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论文(第2页)

12 次下载 3 页 4591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职业证书考取范围狭窄。11所院校连锁专业的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都较为凌乱,有职业店长、助理店长、连锁经营管理师,也有营销师、物流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其中,职业店长和营销师是大多数院校要求学生考取的核心职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目前没有一个能体现这个专业核心技能的资格证书,学院要求学生考取的证书依然锁定的是零售业。

  4.就业质量不高造成办学规模难以扩大。就业质量不高造成各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办学规模均不大,与连锁行业旺盛的人才需求形成反差。根据11所院校填报的数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办学规模最大的院校在校生规模不超过400人,最小的院校在校生仅为140多人。究其主要原因,应该与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有关。根据调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企业是连锁超市或商场,初始就业岗位均为营业员,11所院校分布于全国各地,大多数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起薪在1200~1800元。这样的就业岗位与起薪实际上与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是相同的,即使高职毕业的学生由于专业功底更为扎实,获得升迁至管理岗位的机会更多,所需的时间稍短,但毕竟一个企业的管理岗位是有限的,而且很多学生会因为心态难以调适而放弃在行业继续工作。就业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

  5.缺乏深度的校企合作,企业作用难以体现。各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依然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企业在专业内涵建设中发挥的作用难以体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到一定地步,各院校都充分意识到了离开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等同于闭门造车的事实。然而,连锁行业在中国还是属于较为年轻的一个行业,由于竞争激烈,发展不均衡,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精力主动将触角伸向学校,实现既用人也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想实现与连锁企业的深度合作。11所院校中,大多数院校都与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在订单培养的模式下,各院校尝试进行工学交替,企业所发挥的作用多为指导实训和接收实习。由于没有发现更多的利益吸引点,企业在合作中更多是将目标锁定在批量接收学生到基层营业员岗位实习就业上,对专业内涵建设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趋势

  通过研究11所院校的建设任务书,同时根据各院校的专业建设信息,可以看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和高职其他专业建设趋势基本一致,都在通过寻求校企合作的突破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众多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始探索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体制的新突破。从11所院校的专业建设任务书可以看到,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提出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和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提出成立“农村现代经营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及“连锁职教集团”等。各院校都意识到了,如果不通过办学机制体制的改革,让企业在办学中与学院“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是无法真正让企业自愿深入职业教育、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专业与企业融合的事实。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形式的多样化成为新趋势。目前,11所院校中有7所学院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立或正在建立“超市”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解决校内基于真实环境的实践教学的需求。很多院校也意识到,“超市”这种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所能提供的实践项目的局限性,已经开始进行新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例如,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建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提出建立“创业一条街”,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提出建立“项目营销推广中心”,加盟大型连锁企业,到校外建立实体店;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提出“建立农村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校内大型超市和与之配套的配送中心”等,各个学院都在尝试通过建立不同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尽力改善及补足实践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真实实践项目。

  3.立体教学资源的累积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成为重点。顺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各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各个学院的专业建设任务书中都提及了立体教学资源库及专业网站的建设。其中,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提出“校企合作建设并共享优质资源,破解校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如利用网络远程双向传输功能,搭建校企数字课程,将企业实时数据、视频等信息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能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并可以和学生进行网络实时互动,答疑解惑,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