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现代文学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421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在现代文学教学中,主要是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学法知识可以通过教法课程和师生位置互换的实践教学模式得以完成。
通常,我国学校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获得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讲授,二是学生的自学。
然而一些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却与之恰恰相反,仍然是教师讲教案、学生记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扼杀了学生学习的自由权利。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混淆了课堂教与学的主次关系。
针对现代文学的学科特点,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规避这一现象的发生。
现代文学是一门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主要包括文学史、作家论、作品论等三个部分。
对于各部分,教师可以采取教师讲授,指导学生自学、讨论和考核等不同形式。
文学史和作家论部分多为客观基础知识,这部分在教师简单指导后由学生自学,高师学生必须具备自学能力。
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师要定期通过提问、考试等形式考核学生自学效果,并通过评价体系量化为平时成绩。
对于作品论部分,教师在讲解后还要与学生进行讨论,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并以此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做到“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①。
五、结语
根据现代高等师范卓越教师培养目标要求,优秀的师范生在接受良好通识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合理完整、要素齐全、符合学科要求的学科素养。
现代文学的学科素养是指在现代文学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一种处理问题的习惯或思维方式。
因为中国现代文学独有的文化启蒙和革命救亡的特征,加之所处的新民主主义时间范畴,使得通过“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构建起来的现代文学的学科素养具有爱国主义的因子,这一学科素养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立志教育事业的卓越师范生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人穿着合适的鞋可能会夹疼另一个人的脚,没有一个生活的处方适用于所有人”[9]。
现代文学学科素养的构建模式也如是,它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专业。
正如还原现场教学这一模式在没有名人故居的学校不能实行一样,要根据实际情况而有不同的选择。
本文对现代文学学科素养培养模式的探讨目的仅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