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艺术学毕业论文 > 正文

隐喻视角下李商隐《锦瑟》概念的语言艺术(第3页)

17 次下载 3 页 4526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诗人只用一个了概念域“华年”就轻松地实现了篇章连贯。(Lakoff, G.&M. Johnson,1980)以下在概念隐喻基础上,分析《锦瑟》的语义连贯如下:第一,诗人由实物乐器“锦瑟”这种乐器联想起了抽象的表示美好时光的概念“华年”;第二,诗人由虚幻的“华年”而引出一系列意象如“庄生”“、晓梦”、“沧海”、“月明”、“珠”、“蓝田”等等;第三,诗人用“迷”、“有”、“托”、“生”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不再的怅然之情;第四“可待”、“成”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期盼和希冀。 而用“当时”和“已”表示诗人感叹美好时光已经过去已成的事实,这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第四,从整个诗篇可以看出,用“华年”与“此情”在全诗中遥相呼应;第六,用“追忆”与“惘然”使全诗的感情基调形成转折。

  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锦瑟》进行深刻的剖析, 引申到全诗的语篇连贯,以此来洞察思维领域中这些诗歌隐喻是如何产生,同时这次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读者领悟和阐释诗篇。诗歌的语言文字只是表层的一种现象,隐喻蕴含在诗歌之中,是一种神秘暗示机制和心智成熟模式。诗人往往在选词作诗时,倾向于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可是读者因为知识水平和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差异,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对隐喻蕴含的理解和选择,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正是千百年来,古典诗歌被人不断传诵的原因所在。本文通过概念隐喻来分析李商隐的诗歌,通过剖析《锦瑟》的语义、篇章衔接,这能帮助更好地理解与阐释诗歌。

  参考文献

  [1] Lakoff, G.&M.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Yress, 1980.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胡壮麟。有关语用学隐喻观的若干问题 [ 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

  [4]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102 - 107.

  [5]束定芳。隐喻的诗歌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2-16.

  [6] 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