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视角下李商隐《锦瑟》概念的语言艺术(第2页)
17 次下载 3 页 4526 字【 字体:大 中 小 】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人以锦瑟开头。诗题也来自这里。古代的瑟是一种乐器,瑟有五十根弦,这些瑟弹奏出来的音节也非常繁富,最能表现和传达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诗人把埋怨的倾向通过“无端”两字表现得淋漓尽致,首联的“华年”二字是指美好的青春时光,光景,诗人感叹锦瑟弦之多,因为每一弦都牵动诗人的心绪,让诗人回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由此,诗人的怅然若失的心境就跃览纸上。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句中蕴含了二个熟悉的典故。第一,庄子梦见自身化作蝴蝶,可当他醒的时候却失望地发现自己依然是庄周。自古以来,有庄周梦见蝶到梁祝化成蝶,蝴蝶自古代起就象征着自由和美丽,当然也象征着灵魂的超然与死亡。蝴蝶经常被世人作为美丽蜕变与变形的意象,幼虫的丑陋意象即指代了人们生活的现实和残酷,蝴蝶那轻盈的翅膀是精神世界的圣地,虽美却难以抚摸。自古中国古代圣贤受孔子“入世”哲学思想的影响甚深,大都数都具有远大的治国,报国的政治志向,比如屈原和诸葛亮能人异士等。相反,庄子哲学却是一种“出世”哲学,庄子作为我国古代的圣贤,他追求精神上的自在与自由,自从庄子的这种“出世”思想被传颂后,当文人对政治感到身单力薄或者陷入绝望时,就会转向学习老庄哲学,开始追寻精神层面上的平衡或者救赎。“庄生”这个人物意象也就渐渐地被指为精神的富足。“晓梦”指天亮时的梦,短暂的梦。现实生活可能不如意,但是诗人追求的精神世界却是美丽的,即使最后发现只是个短暂的梦。第二个典故是指,蜀国的国君,人们称他为望帝,曾经为蜀国治理水患立下了大功,不久后又禅位,之后隐退山林,不幸的是这一代帝王最终落得个国亡身死,他死后,他的魂魄化为一只鸟,它仍不忘自己的子民,夜夜啼叫想来催促老百姓下田播种的时间到了,最终它口中啼血,它每晚的声哀凄厉无比,动人心腑,人们取名为杜鹃。“杜鹃”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后来诗人经常用杜鹃来表达不舍与哀怨的情感,之后又被引申为理想抱负的不能实现。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民间一直有个古老的说法,在月亮最亮的夜夜,蚌就会向月亮张开自己的壳,想吸取月的精华来养自己肚子里的珍珠,珠得到月亮的精华会光亮无比。蓝田,山名,是指当时有名一座产玉之山。此山由于常年被日光照耀,山体蕴藏着人们目力所不能见的的玉气。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从全诗篇来看,尾段的“此情”与开端的“华年”遥相呼应。诚然,李商隐属于晚唐时期的诗人,他生活在大唐王朝衰败之时,他经历了由繁盛的大唐王朝向没落的大唐王朝的转变,因此他同其他的有志知识分子一样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他仕途不顺,一路波折,最终落得个穷困潦倒的下场。此诗《锦瑟》是李商隐晚年家居郑州时所写,可以想象,诗人对世道不满的怅然和无耐之情油然而生。是的,一切美好的事物总是伴随着缺憾,过去的年华虽然美丽,但是却是“无可追忆”,这些词句正是诗人矛盾怅然的心理的写照。(陈鼓应,1983)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应该包括内容连贯和表达连贯。一个连贯的语篇可以让读者推导整个诗篇的构思逻辑和理顺首颔颈尾联的各种关系。内容连贯是指概念隐喻既可以通过一个隐喻也可以通过多个隐喻来实现。在整个诗篇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帮助贯穿整个语篇连贯的情况时有发生。以一个隐喻贯穿整个诗歌语篇的始终,并支配其他若干相关的意象的情况也有很多。我们在理解诗歌过程中,如果能够抓住这个特点,对某些诗段结构和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就能更深刻,更全面。另外,诗篇的表达连贯几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的衔接,诗篇衔接的方式多样,比如照应、省略、替代和词汇搭配等等。在诗词搭配上使用如对照、省略等手段,可以使得诗句间的衔接更加密切,诗人便可以轻松利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众所周知,诗歌语言文字的表层的下面有一种神秘的暗含机制在支撑它,这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不断打动着无数读者的心、令其不断被人阅读与传诵。John Wu 曾经说过,这种暗含的文本机制应该叫做一种神秘的暗示,这种神秘的暗示也可以理解为在互文层面的隐喻认知。但是,如果一个人要经历这种认知过程,就要必须理解并抓住概念隐喻的本质蕴涵。的确,概念隐喻是一种心智成熟的历程,一种心智成熟的模式。正如 John Wu 所言,他认为“中国诗人没有任何一个具有比李商隐还要娴熟地运用语词中包含的神秘的暗含机制的能力”,诚然,李商隐“他无论在表达内心情感还是写作风格上,都是如此的像冬天一般沉寂”,他还认为,“即使李商隐诗里蓄满了满满的痛苦,但却显示出了令人惊诧的外在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