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视角下李商隐《锦瑟》概念的语言艺术
17 次下载 3 页 4526 字【 字体:大 中 小 】
隐喻视角下李商隐《锦瑟》概念的语言艺术
数千年来,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一直为世人所熟悉,下面是小编整理推荐的一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引言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理解隐喻,隐喻既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又是一个很热门的研究主题。特别是现代社会,隐喻这一现象吸引了国内外的人们的眼球,光光是近百年来,国内的相关论文数量就笔直上升。由于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话语之中和语言构思思维之中,各种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士也对其展开了实证考究,比如语言学、心理学、哲学、文学等学科,特别是语言学科,该学科的隐喻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也有了大量实证研究方面的积累,最终取得了傲人的成果。语言学界的研究范畴涉及隐喻研究的方方面面,有隐喻的形式表征、隐喻的暗含功能、隐喻的本质、隐喻的概念理解以及隐喻的工作机制等等。并且,最终突破传统隐喻理论,开始了对现代隐喻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展前景的思考。
概念隐喻融入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交流的点滴之中。概念隐喻是人类认知过程中最具活力的隐喻。概念隐喻理论包括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两个域。据Lakof & Johnson 研究结果表明,人类 70%的语言表达方式都蕴含了概念隐喻现象。近些年的结果表明,以当代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的诗歌方面的发展研究呈现出日渐全面与成熟的趋势,束定芳曾经说过,语言文字是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原材料,而隐喻则是诗人冲出语言材料的概念为自身而存在的一个结果。(束定芳, 2000)。由此可见,隐喻现象已然成了一部优秀诗歌作品不可缺少的暗含机制,不可缺少的“佐料”,并且这也衍生了一个新的学科---认知诗学。认知诗学是通过将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整合处理后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最先出现在 Metaphor We Live By 一书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由 Lakof & Johnson 所写,他们详细地论述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第一,隐喻是认知手段,第二,隐喻是概念域的系统映射;第三,两域映射遵循恒定不变原则;第四,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第五,人们使用概念隐喻是潜意识的。而这些革命性观点的确促进了人类认知语言学的全面发展。Lakof & Johnson 认为他们所提及的隐喻是一种隐喻概念,这种概念隐喻不再是用于诗篇语词的一种非常规用法,也不再是用于诗歌或其他体裁文体的普遍修辞方法,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思考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由此,他们关于隐喻方面的理论就被称作当代概念隐喻理论。(王寅。2002)概念隐喻理论包括源域和目标域两个主要认知域。概念隐喻指用一个认知域内的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个认知域内的事物,源域(source domain)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目的域上(target domain),目标域因源域得到部分理解就是两个域之间的映射。它通常的表现形式为 A is B.比如说,Ideas are foods / Love is journey,食物与旅行这样的域通常用来理解和谈论思想观点和爱情这两个概念。而这种理解和认知的过程也是 A 到 B 的映射过程。其中,抽象意向图示是该理论的心理研究基础。抽象意向图示指我们头脑中对现实世界的经历,被概念化后得来的概念性结构。换而言之,人们头脑中的经条理化的固定表达句式最终形成了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胡壮麟,1998)
二、《锦瑟》中隐喻具体分析
笔者以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佳作《锦瑟》为例,通过剖析诗歌中暗含的隐喻机制来理解和消化全诗。李商隐晚年于郑州家写出了这首旷世佳作《锦瑟》,也是诗人对自己的生平进行的总结性回顾,也是其最晦涩难懂的诗之一。
初次接触到《锦瑟》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华丽、深沉和朦胧。此诗的解释:爱情诗、追悼诗、咏瑟诗、政治失意诗、客居思家诗等等,在古诗中,关于该诗诠释的观点非常之多、分歧也“差之千里”,一千多年来,此诗已然成了文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