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发展阶段下心里变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第3页)
本文共计532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青少年对于第一语言也就是母语的掌握程度很高,就会对第二语言产生影响。学习者第一语言的知识会干扰他们学习第二语言,而相同的地方则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这一过程叫做"语言迁移",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相同的部分对语言学习起积极作用,不同的部分起消极作用。青少年脑内形成的固定思维和语言模式,会在无意识中加诸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去,从而造成一种混乱。
比起婴幼儿阶段,青春期母语习得有更多的主动性,然而第二语言的习得也会受到一些条件的干扰和阻碍,加之,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很容易使其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厌倦,所以不能做过多的强制和干涉,兴趣也渐渐成为一个重要因素。
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学生学习的英语,大部分都是一种中式英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无意识地将英语学习纳人到汉语文化模式中,继而造成中式英语。
四、成年人的语言习得
天性和教养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地制造变化,但是在成人期,变化既包括成长,也包括衰老。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发展主要受到两种基本需要的驱动:爱和工作。当这些需要被满足以后,尊敬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出现。其他理论家将成人的基本需要归类为亲和或社会接受的需要、成就或能力的需要和权力的需要。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青年人和中年人的需要是亲密和"繁衍".年轻成人将要面临的挑战是与其他成年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亲密即为能够对他人做出完整的承诺,无论是在性、情感,还是道德方面。
因此,在这一阶段,语言已经不仅仅是会说和写,而要更多的与用于社会交际层面,语用学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应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关系,语言已经不仅是以言指事,更要以言行事甚至以言成事。要立足于听者,考虑所言对听者的效果。
关注语境和交际礼仪比语法更重要,也是这一时期,人类进行语言学习的重点。
但是,由于母语和第二语言存在的文化环境不同,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便要首先了解其所在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否则便会闹出很大笑话,这边又成为了习得第二语言的一个障碍,母语学习的深化,两种文化的对比,使得二语习得变得更加困难,时间,地点,场合,文化规范,社会习俗,无一不成为需要关注的方面。
到了中年,那些没有解决早期同一性和亲密关系危机的人也许会经历"中年危机".这些人会质疑过去的选择,变得愤世嫉俗、停滞不前,在极端情况下,还会变的自我放纵。这时候语言就成了攻击的工具,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二语习得便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五、老年人的语言感知
从生理角度来看,变老往往意味着身体机能的衰退:精力不再那么充沛,细胞的运转不再那么有效。而从认知的角度,表老未必意味着衰退。实际上,许多能力,包括专业技巧和某些方面的记忆,甚至还会随着变老而有所提高。因此,当变老时,可以预料到两种变化-收获和损失。
人在步人老年的过程中,视力和听力都会衰退,以至于接收信息的能力变弱。脑的某些部分,特别是额叶,在变老的过程中部分萎缩,然而并没有证据表示这会让健康人的智力普遍下降。老人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他们会调用脑部更多的区域来弥补部分脑组织的衰退。研究表明,一些能力会随着变老而有所提高,比如老年人的语言表达技巧和社会技巧会比年轻人更好。
但是由于记忆力方面的问题,他们对于学习记忆新鲜事物会显得吃力。一个老人可以回忆起以前发生过的事情,但对刚刚接触的事物却无法掌握。这一问题往往出在处理和存储新信息的那部分记忆。
所以,老年人对于早已习得的母语会拥有很高水平的表达技巧,甚至对于以前阅读过的东西记忆犹新。却不能再在这个阶段学习第二种语言一方面。母语的根深蒂固会制约着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另一方面,储存新信息的能力渐弱,对于词汇语法的记忆会出现很大困难。
老年阶段,对于语言习得所表现出的就是,母语水平高超,然而对新语言"学不会",这个学不会不是因为智力,而是因为处理和储存新信息的部分出现了问题。
六、结语
综上所述,大致可以这样来总结,婴幼)L时期(包括儿童)是学习和掌握母语的关键时期,同时对二语习得的干扰最小,很容易达到接近母语的水平。青少年时期,母语学习提高一个层次,思维逻辑性更强,二语习得要因人而异。成年人时期,掌握母语的表达技巧和与人交流的方式,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二语习得会变得有些困难。到了老年时期,语言技巧超过年轻人,鉴于处理和存储新信息的记忆出现问题,二语习得困难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