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发展阶段下心里变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本文共计532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不同发展阶段下心里变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语言习得是一个文化过程,即不会通过基因遗传的方式传给下一代。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遗传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一、心理语言学与认知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它是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去了解信息加工过程本身和作为信息加工系统的听话者的特性。心理语言学的发展状况可以以1957年为界限,1957年以前的心理语言学注重对词的研究,并且明显地使用联想的方法,理论上也强烈的倾向于联想和条件反射的学说。与此相反,1957年以后则着重把句子作为研究单位,强调规则系统而排斥联想和条件反射过程的理论,使得语言对语言心理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忽视的自然还有认知。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学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心理的内在发展和他的心智能力。它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产生的各种可变因素,认为学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o Singe式1990年)指出:对语言的研究是一个心理问题,因为语言是人类大脑的产物,而心理学是关于大脑的科学。
语言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外语,都是在自然或非自然的情况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获得。前者更在于无意识,后者则更看重学习者自身的努力,也相对困难的多,但是在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习得的困难程度亦是有所不同。
二、婴幼儿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一)天性与教养
提到心理发展,就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即所谓的天性-教养问题:天性是指遗传的作用,教养是指环境的作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总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发展的历程其实就是人一生中天性和教养交互作用的过程。
语言习得是一个文化过程,即不会通过基因遗传的方式传给下一代。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遗传的作用。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在学习的时候树突[树突是神经元用来接受大多数信息的部分。}会发生细微的变化。然而,遗传因素并不不会单独发生作用,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往往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人们常说,这个人很有语言天赋,所谓的天赋就是指一部分遗传基因在起作用。几乎所有的人类特征都是由生物遗传特征和个人的经历共同塑造的,这就是天性和教养的相互作用。如果一个人非常擅长学习外语,可以很快掌握多门外语,那么他的能力是由遗传潜能和后天经历共同塑造的。遗传决定了潜力,经历决定了潜力如何实现。另一种方式来说就是;天性负责计划,教养负责实施f((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美)菲利普·津巴多第116页]to(二)婴幼儿时期的语言习得。
人类的一个确定性特征就是人类掌握了语言。语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对语言的掌握是惊人的:新生儿不知道任何文字,但是在短短的几年内,任何新生儿都能流利地说出他们经常听到的语言,或者写出经常看到的语言。发展心理学家们相信,婴儿具有能够帮助他们学习语言的天生能力。
根据语言先天论,婴幼儿之所以能够习得语言,不是仅仅靠模仿,而是遵循天生就设定好的步骤来掌握环境中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婴儿在出生时,脑中便已经建立了让他们能够理解话语和说话的结构。实际上,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人类语言的基础部分是遗传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