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发展阶段下心里变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第2页)
本文共计532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大脑中的布罗卡区,即运动皮层上的运动语言中枢,便是控制语言的理解与习得。乔姆斯基把所有这些可以让人们说话的结构统一叫做语言习得机制。这些与生俱来的规则让婴幼儿能够更为容易地发现所接触语言的特定模式。
婴幼儿在学习母语时所经历的阶段是相似的。针对这一现象,就可以说,婴儿具有天生的用于语言发展的'"程序",而且这种程序会自动适时运行。而在这其中,不同文化中的孩子学习语言的具体过程又存在着差异,又说明孩子天生的语言能力并不是僵硬的机制,具有一种适应性。最近研究发现,语言的学习虽然受到人脑天生结构的影响,但是,我们小时候所学的语言也会调整脑的结构。例如,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其大脑可以清楚区分四个不同的声调,而以印欧语系语言为母语的人就无法发出阴阳顿挫,即使日后他们学习中文,也会对音调很困扰。
除了能够感知语音,婴儿天生还会发出语音。这是因为人类的发生器官非常适合发出语音。所以,早在婴儿能够使用词语之前,他们就能发出许多和话语相似的声音和音节,如"ma-mama" o婴儿在这个阶段也许还会遵循对话的"规则",比如轮流发声。这就是牙牙学语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几乎能够发乎多有语言中能听到的声音。
但是天生的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让孩子开口说话,他们还必须学习特定语言的词语和结构。所以,对于几岁大的孩子来说,学习母语的语法和词汇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不过,婴幼儿学习语言的能力十分惊人。调查显示,在两岁的时候,一个普通的儿童已经掌握了几乎一千个不同的词语。在6岁前,词汇量激增到1万个。而且,儿童掌握词汇的速度在6-10岁时还有加速。
儿童学习词汇和语法的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单语阶段、双语阶段和电报式语言阶段。单语阶段大约开始于1岁,孩子会说出单个具象的名词或动词,如"妈妈"或"喝".稍后,他们才学习如何将词语连在一起以表达复杂的想法。
幼儿期用创造性思考问题的右脑功能比理论性思考问题的左脑功能更强,所以应充分利用这段时期对幼儿的右脑进行适当的刺激,使其右脑得到很好的发展。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情感因素,往往幼儿在外语学习中会积极参与、大胆开口模仿,他们对另一语言未形成自己的态度,这就避免了很多成人因对外语的否定或排斥态度而影响外语学习的现象。
所以,如果从单语阶段就对幼儿进行母语和外语同时训练的话,那么二语对他来说也会习得和母语相似的程度。但有一点必须要注意,就是要营造一个相对应的语言环境,婴幼儿时期,环境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就好比,一个中国孩子在德国长大的话,他就只会把德语当做母语,而对中文一窍不通。但若是他的家人给他营造一个双语环境,他便可以很好掌握这两门语言。
总之,在婴幼儿阶段,母语习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二语习得也会容易很多,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会使得他们学的和母语一样好。
三、青春期阶段的语言习得
青春期一般会以生理上的变化为界限,比如月经初潮。青春期,少年少女的身体发育进一步成熟,同时也是他们认知变化的时期。并与之伴随着社会情感压力。
皮亚杰理论中的最后一个认知发展阶段会从青春期开始,这一阶段的成长与复杂抽象思维的能力有关,这个阶段就是形式运算阶段。通过运用形式运算推理能力,青少年可以使用抽象思维以及有步骤、有逻辑的方法来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心理认知变得复杂化,并产生一定的逻辑性,对于身边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自制力却不成熟,容易受到诱惑。母语的习得在此阶段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依旧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母语课程的学习,使得他们的理解力进一步强化,开始走上提高修养的道路。
这个时期,他们的思维处于相当活跃期,由于二语习得不是一个整齐划一可以预测的现象,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知识不只是采用同一种方法,二语习得是由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两方面有关的多种因素而产生的,这两方面的各种因素互相影响导致了二语习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