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论“孝”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关怀(第2页)

20 次下载 4 页 5800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佛家的孝道观。佛家的孝道观在《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中得以体现并广泛传扬,《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被称为“佛门第一孝经”。佛家的孝道观认为,“善事父母”只是基础必要的较低层次的“孝”的体现,更高层次是将“孝”作为个体自身修身养性的途径。“孝”也不仅在于对家庭之中父母尽孝,更是应该推广到对众生,是超越个体的“大孝”。由此,更是从广义上提出“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的认知,佛家的孝道观体现了其“佛法无边”的核心理念。③

  “孝”的文化意义

  在“孝”和“孝道”的道德指引和规范下,“孝”逐渐深入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成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基本的道德准则,催生出独特的中国孝文化。“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表征为“善事父母”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强化着家族、宗族的伦理取向。家庭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家庭秩序的融合体现为“孝道”的具体实践。中国孝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成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持续地影响着生命个体及社会整体的行为及思想塑造。

  孝的根本精神是“报本反始”的精神,即是对于生命和事物的来源感恩、报德并回馈的思想和行为。受恩思报、得功思源的感恩戴德之情便是孝的根本精神的体现。《礼记・郊特牲》中说:“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这里的“报本反始”体现于土地对先民的恩德及先民报答土地予以谷物生长条件的恩惠。孝不但要求对于个体的关怀,还将对父母的尽孝延伸到社会层面,表现为祖先崇拜和历史崇拜;孝同时在中国社会的文化中进一步被引申为,万事万物之间互为因果、互相感激、互相报恩的关系,强调分享和共存。孝不但体现在个体生命之本、文化生命之本上,在延伸到哲学层面时,更加是类性生命之本的体现,表现为对于人类生命起源和万物运转法则的思考,对宇宙规律的认知和和谐发展的肯定。

  以生命和血缘为中心的中国孝文化不仅积极影响和规范着个体生命,还上升到社会层面成为普遍遵循的绝对信仰。儒家认为,人的生命在本质上体现于一种家族的传承和生生不息的神圣延续,因而,对父母及家族长辈孝敬,不忘本源是感恩生命的具体实践,孝道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具体表现。在对生命源头的认识观念不同,体现在不同文化社会中的信仰与追求不同。西方宗教国家认为个人生命的源头来自于神,神主宰一切,神具有最高地位和最高价值,而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则体现为一种契约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则以生命和血缘为中心,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来自于家族、宗族。因此,“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体现为“善事父母”的个人行为规范和伦理观念,另一方面体现着家族意识和追求永恒的宗教意义。“孝”是对家族血脉的延续,自然便应成为使个体生命永恒存在的行为方式,通过对父母、家族长者尽孝,使个体生命精神与生生不息的天地精神相融合,实现超越自我生命的有限而融入生命价值的无限,使生命个体永恒存在,得以安身立命的依归。

  终极关怀是哲学思想中对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等根本问题的关切,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终极价值讨论的基础在于个体生命的“始”与“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予以此问题深切关怀及哲学解答。“孝”立足于现世,以最为具体的实践方式给予个体生命实现终极价值以思考。“孝”所提倡的“报本反始”的根本精神,体现于人对父母、对家族、对天地,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即超越个体自身生命的有限性,将自我生命精神与天地精神统一至无限,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安顿。

  “孝”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深刻影响着个体的生命存在及社会活动,对于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在中国古代,《孝经》是必读书目,元代所编撰《二十四孝》流传至今,“以孝治天下”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意志。“孝”毫无疑问地深刻印记于任何生命个体。然而,如今社会多元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下,家庭与社会组织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家庭特性及道德规范也趋于变化之中,“孝”是否还具有普遍价值和存在意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