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医学 > 正文

医学创新论文(精选15篇)(第9页)

本文共计5071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现代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德教育不能够仅仅着眼于规范医务工作者在医疗服务行为中的“消极”遵循医德规范,更为重要的是医务工作者应该在服务过程中积极的参与到服务对象生理与心理健康的恢复过程中,并以此良好医德构建和谐的社会健康状况。这就意味着在进行医学生培养时,医德教育的内容应该从原来的“德艺双馨”基础上扩展到强调“健体”、“治心”相结合、“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适应时代的变化,能够反映卫生事业大环境的发展,它要求教育者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除了强调传统医德教育以外,更应该加入生命伦理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在教育方式上,教育者应该将医德教育与医学生的道德形成过程做有机结合,在低年级医学生中主要是以医学生道德发展判断和医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为主来设计教育方式,如使用仪式教育、校园文化等等方式,在临床阶段的高年级医学生道德教育中以医学生道德行为养成为主,如使用案例讨论、榜样教育等等方式来完成知行的重新统一。在医学生成长过程中时时、处处强调医德的重要性是完成医德培养的必要条件。在教育手段上,教育者应该避免单纯的课堂理论说教,在进行必要的理论传授同时也应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加强医学生对医德知识的接受意愿。比如可以借助于课堂的多媒体传递信息的多层次、时效性和生动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借助于网络平台,拓展医德教育的第二课堂,以易为医学生接受的方法使其在信息时代接受网络所带来的医德教育信息,从而成功构建个人良好医德风范。

  医学创新论文 篇5

  现代医学模式正在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新的医学模式强调人体的健康在于生理、心理及社会三者的协调与平衡。而形神论与新的医学模式本质上是一致的,为新的医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将成为人类医学向高层次发展最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中医心身医学兴盛的同时,挖掘具有中医特色的形神理论指导心身疾病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医心身医学的临床应用。

  1产后抑郁症

  1.1基本症状

  古代中医书籍并无产后抑郁症病名的具体记载。古代对该病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辨证归入产后诸症范畴。产后抑郁症与其它原因引起的抑郁症不同,产后抑郁症是一种介于产后精神病与产后忧郁的精神性疾病,属于现代心身疾病,即中医“形神病”范畴。产后抑郁症一般发生于分娩后的数天或数周,其发病率较高,流行病学研究5显示:欧美国家发病率为13%?19%,国内患者发病率为18%?30%,因此亟需引起广大医务人员与患者的重视。产后抑郁症临床表现为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怒、烦躁、疲劳、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对事物缺乏兴趣、社会退缩行为、担心自己或婴儿受到伤害,甚至严重者可能有杀婴或自杀的行为。

  1.2发病原因

  目前,产后抑郁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心理、妊娠、分娩及社会等因素有关。

  1.2.1心理学因素根据心理学因素调查显示,焦虑因素可能造成孕妇的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出现自杀或杀婴的倾向。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调查表(EPDS)和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发现:高神经质、低外倾性、低宜人性及低严谨性是导致抑郁症的易感因素;自信度低、社会经济地位差和单亲家庭等造成心理缺失感的孕产妇更容易患有产后抑郁症。

  1.2.2生理学因素调查研究发现,遗传、身体状况、激素水平、分娩等因素均被认为是诱发产后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1.2.3社会因素产妇从自己的社会关系获得的来自他人尤其是家人或伴侣的物质及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对产妇的精神健康较为重要。若来自社会的支持较少,半数以上会出现产后抑郁症。

  2产后抑郁症防治

  产后抑郁症主要病机为气机失调、情志抑郁,因此预防产后抑郁症须做到“形与神俱”,重视身心同调。

  2.1产后抑郁症预防

  3.1.1做好产前心理预防医护人员要认真告知产妇分娩过程的安全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以防加重生产过程;家人要给予产妇最大的精神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最大的自信心,保持良好心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