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留学生二语习得认知特征与心理认知理论应用(第2页)

本文共计414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最后,在中国这个二语习得的大环境下,留学生能够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更多与本地学生和居民的互动的时间,进而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总之,到中国进行汉语学习的留学生,学习动机明确、思维能力完善、整合能力优秀并且知识储备量大。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显然这部分留学生具备更多的学习优势。

  3.2来华留学生的二语习得认知过程

  要分析来华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过程,那就要以二语习得为突破点。不论是何种语言,其学习过程都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我们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习得母语,而比起来,二语习得的难度显然要高很多,因为它需要在短期的学习以及长期的运用中才能完成,而且,大多二语习得的目的性较强,其个体的心理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个体的行为目的性会对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影响。母语始终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基础,在进行二语习得时,这个基础不会动摇,即使能够达到用汉语思维的程度,但母语还是处于首要位置。在进行二语习得时,大量的目的语输入能够引起个体的有目的的注意,汉语的大量输入能够对来华留学生产生一定的视觉听觉冲击和大脑注意。在这个时候,任何外部的因素和内部的思想都会对注意产生影响。他们在分配、比较、重组转换这些输入信息时,只有充分理解以后才能了解和掌握这种第二语言,这就是语言的迁移过程。留学生在处理输入信息之后,大脑中会有新的连接语的形成,这就是中介语,在这个过程结束以后,输入信息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到了最后的二语表达阶段,最初的信息输入都经过了重新的加工组织,只要能满足交际需求和环境因素,这种输出才具有意义。但是不论是母语还是二语习得都是建立在个体的能动基础上,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模式,不同的个体之间,其情况也各不相同,模式也就各有差异[3].

  语言的习得是超越和动态的,这需要时间的积淀,但二语的习得是一种短期强化习得,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不断调整我们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加速这个过程。

  4、心理认知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以上对在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认知心理特性的探讨,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4.1教学的“度”.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对语言的讲解,能够不断刺激学生的神经,为学生大脑留下一些暂时的记忆,但这样的记忆只处于初级阶段,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重现刚知觉的东西。但若是不进行重复练习和复述很快就会淡忘掉。刺激度一定要到“度”,而加工度则不能过“度”.只有经过反复再现、激活和唤醒,使之在学生遗忘之前进行强化,那么才能牢牢保持这个语言项目。因此,要合理安排教和学、讲和练的时间,并不断地根据在华留学生的心理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善,不能一味的跟随教材进度;例如前期应多安排与之生活环境有关的练习,可以最大强度的保持强化。

  4.2教学设计中有关母语的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必要进行总体设计以及局部设计。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项目的识记和编码,同时也有利于保持和贮存。由于母语是已转化为长期记忆不可忘怀的,所以在识记过程中要意识到二语习得不是替代而是增加,不要只是努力避免母语的负迁移,而应努力运用其母语参与到语言加工中,要根据来华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过程为突破点。母语是二语习得的思想和心理媒介,总体中文教学设计以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的互动为主,局部教学的结点可结合其母语特点来进行教学讲解,对比论证,以良好的正迁移效应编织学生的头脑中的这张巨大而复杂的识记网络,不同的课程就要往学生的记忆网络上增添几个结节。紧紧抓住由结节延伸出来的各条线这才是好的设计,使结节处于各条线的中心,才能使加工编码更加轻松。

  4.3教学的手段。在人的大脑的认知机制当中,存在着一个过滤器,这个过滤器有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够把听觉信息送往听觉通道,将视觉信息送往视觉通道。另外的一个作用就是能够在某一加工通道出现拥挤情况时自动把一些信息送到其他的感觉通道,比如说当听觉通道发生阻塞时,它会把一部分信息转送到视觉通道或者是别的通道。由于在华留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已然成熟,我门需要发掘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能够多通道同时进行储存和认知。只有做到了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知识接收的容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