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二语习得认知特征与心理认知理论应用
本文共计414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留学生二语习得认知特征与心理认知理论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是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留学生二语习得认知特点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1、对外汉语教学现状
在我国已有很多以理论研究为中心的研究性论文,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吕必松和胡明扬等。这些研究搭起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框架结构。理论建树初具规模。
对外汉语本体研究过程中,其主要方法是借鉴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将汉语外语进行比较,把学习的重难点找出来。由于汉语语法结构和语音规律与字母系语言的迥异,大多数外国人想学会汉语,是相对学习其他语言更为困难的。但在“教”和“学”的研究方面,对外汉语教学同其他外语教学相比是一定有共性的,所以在初始阶段,我们对对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做好了引进工作,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现阶段根据汉语的自身特性适当的加以改进,并更多的从综合性和跨学科方面探索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
2、留学生汉语学习调查问卷分析
笔者以在华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为依据,设计了“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及心理调查问卷”.这份问卷主要包括三方面问题,分别涉及留学生学习汉语时间、留学生年龄、留学生来华之前是否接触过汉语。
通过问卷对我校来华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分析结果,根据结果进一步分析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调查结果如下:被调查的一半以上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已经达到了一年半以上,并且有53.25%的学生年龄在18岁-25岁之间,其中有73.15%的学生来到中国之前已对汉语有一定的接触,具备相应的汉语基础,在中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对日常语言掌握比较迅速。在这样的阶段,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比较高,学习情绪也比较稳定,而且基于所处年龄阶段等原因,求知的欲望也非常强烈。如果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遇到了某些问题时,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不平衡,而在此时他们会努力去达到新的平衡,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留学生会对此产生新的领悟,对问题本质产生新的看法,最终达到了运用并掌握的目的。由这样的不平衡到平衡的一个过程,学习汉语的方法和框架已经逐渐形成于留学生的大脑中[1].
3、来华留学生二语习得认知特点和认知过程
3.1来华留学生的二语习得认知特点
在中国进行汉语学习的留学生来自于世界各地,所以这个群体的结构也较为复杂,大都是十八周岁以上的成年人,他们对二语习得的学习认知角度和学习能力与儿童时期都有着本质的差别。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大多数人都是由于受到了自身兴趣的驱使,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具有极大的热情,并能积极地投入汉语学习环境,这种积极性也促进了他们语言体系快速的建立。对于汉语环境,他们想尽快地适应,从而也就使得他们的语言思维模式发生了转变。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是因为工作的需要,所以汉语学习和自身的工作发展相关联。他们会为了在工作上取得成就,就不得不熟悉和适应该地的语言环境,因此产生了较高的积极性。最后一部分群体则是交换生,作为交换生,来中国学习是难得的机会,所以留学生自然不会轻易浪费如此宝贵的机会,因此,留学生不仅有着明确的学习目的而且也有学好汉语的上进心和热情。留学生刚来到中国,远离了他们熟悉的母语环境,他们必须做好心态上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和新的社会环境。为了适应和融入该地的生活,他们会不断与该当地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个过程是需要熟练掌握汉语这项工具的;为了能够熟练的进行交流沟通,日常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学习汉语的第一步。所以在课堂上,留学生对汉语知识进行的系统学习,立即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这样对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巩固作用。由于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大多都已经是成年人,所以他们在进行学习时会具备相当的经验,也具备足够的社会阅历,其接受能力与思维能力都比较强,并且,当中还有不少学生已经掌握了两门以上的外语,除去母语之外,有许多的留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还不错,在平时生活中,实在弄不明白的汉语规律,可以用英语将进行沟通。所以在进行汉语学习时,他们具备相当的理解能力,并迅速的把学习的知识用于实践中。由于具备较为良好的语言环境,所以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获取大量的汉语知识,再加上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发达的网络,他们对这些信息进行重新加工整合,充分结合母语知识与汉语知识存在的关联,将已有的语言体系作为基础,帮助他们快速建立汉语语法体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