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教育资源共享策略与实践论文(第2页)
18 次下载 3 页 4357 字【 字体:大 中 小 】
2医学信息教育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2.1利用多方协同的方式构建优质医学信息教育资源
多方协同的概念主要是指学校,企业,医院等多个单位优势互补,各取所需,产学研共同促进。学校基于人才缺乏企业所需能力和人才不适应市场需求等现状与企业、医院联系,一方面为人才培养提供前进方向,为学生提供更接近实际操作模式、结合现实情况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和医院获得更切合自身需求的人才。
2.2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医学信息继续教育
相比于原先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主要是依托信息化平台,脱离现场教学的模式,进行模拟现场实验的线上教学,通过信息化平台与先进的技术知识相联系,不仅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同时也为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和多样化提供了保障。同时网络信息化平台还能进行线上的能力考核,摆脱传统模块考试只针对理论知识而忽略实际操作能力的弊端。
2.3各方通过平台发挥自身优势,以优促优
高校,医院,企业在这一资源共享战略中扮演不同角色:高校作为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方,不仅致力于平台的搭建和维运,还为医学信息人才输出提供质量和数量保证,为医院和企业相关的开发研究提供专利和学术研究等的'保证;医院作为医学信息人才的主要吸纳单位,在利用平台对人才进行继续教育的同时,可以上传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践教程资源,使得平台教育资源得到更大程度的丰富;企业在利用平台进行理论和实验操作的同时,对平台资源进行合理的继续开发利用,拓宽平台的应用范围,并为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模式和实践场所。
3医学信息教育资源共享的开展与继续教育实践
为了实现医学信息教育,我校早期开发一套面向医学信息的仿真平台MNSS,主要通过搭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方便学生进行仿真实验操作,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虚拟仿真和真实实验相结合”的目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更好的结合,提高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为便于实现上述共享策略,我们在MNSS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改造,增加教育资源共享模块,各个信息科人员通过上传实践教程实现医学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形成学习资源共享和不断丰富的良性循环。其主体关系如图1所示。在这一共享策略中,医院、学校、企业通过MNSS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进行课程学习和实验操作,同时也为平台提供不断更新的教育资源。医院通过该平台与学校和实验室相联系,有利于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和系统安全性,对在职医学信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同时利用自身较为成熟的工作环境和运行机制,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经过半年多的发展,目前已经连接50家医院信息科人员,共享了大量的优质实践教程,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企业在这一平台中与高校实现了技术接轨和人才接轨,在利用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实验操作的同时,把这一平台作为技术交流平台,接触较先进的技术研究,利用高校强大的科研技术支持,吸纳具备先进技术的信息技术人才,为企业实现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高校在设立专门实验室和搭建、维护MNSS虚拟仿真平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向医院和企业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医院、企业成熟的实践技术教程和实践机会,可以弥补高校学生现场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使得他们在具备过硬的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虚拟仿真平台的应用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可操作性,使得课堂告别枯燥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学生和受培训人员可以自主进行实验的操作,在实际操作中解决疑问。在利用平台开展资源共享的过程中,高效发挥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医院发挥经验优势,企业发挥产业开发实力和资金优势,共同促进这一平台的逐步强大,以优促优,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模式。
4结束语
多方协同的医学信息教育资源共享策略是着眼于互联网飞速发展与物联网专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方向,基于MNSS平台已有的资源基础上所提出的具有多方共赢、高效、可持续等诸多优点的共享策略。在上述资源共享策略中,MNSS平台作为多方共建共享的平台,其最大优势在于打破了时空局限,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教育和技术交流图1成本,学生和医学信息工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课程和操作实验,高校和企业也减轻了实验设施配备的资金和场地负担。MNSS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还具有丰富的技术和学术成果支撑,该平台依托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平台的构造与搭建使用Java、C#语言、MySQL数据库、Linux操作系统等技术进行开发。同时开发人员将技术专利与相关学术论文加入MNSS平台共享资源模块,为平台发展提供学术基础。共享策略以更新高校医学信息专业学生教育资源、为在职医学信息工作者提供继续学习的平台、为企业和医院输出更加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为目标,通过MNSS这一平台和纽带,达成多方资源共享,体现各方优势的局面。不仅使高校学生接触到更加富有实际意义的教学资源,为其学习方向定位和能力培养提供依据,为医学信息专业提供了学科实践的平台,也使医院信息部门和相关企业节省了继续教育的巨大成本。企业通过与高校的人才技术交流,为企业的增强核心竞争力打下了基础,也为将来吸纳符合自身定位的信息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