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论文(第10页)
122 次下载 21 页 35889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四.爱心孕趣,增强幼儿合作意识主动参与其中
爱是幼儿的一种基本心理要求,他们渴望着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把这一过程作为幼儿倾注爱的渠道,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传递鼓励、信任的情感信息,在这种乐融融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有了感情基础,他们就会在一种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想。
幼儿授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美好情感的体验,这是教学取得最佳效果的前提,也是施行愉快教学的关键。反之教师处于冷漠、粗暴地斥责、挖苦,幼儿就会把教师的要求当作恶意的刁难,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或对抗行为。所以对待幼儿学习的不足要多用肯定取代否定,以激励取代批评,多些表扬。只有教师对幼儿怀有真诚的情感,幼儿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心理学家认为愉快的心情容易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意融融的教学环境对幼儿感受学习快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我们重视情感的迁移作用。幼儿就会在愉快教学中发展,求进步。
小朋友对小动物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教学《我有一只小羊羔》中,我问大家:“你们喜欢什么动物?”有个小朋友竟然说:“老师我可以把歌词改一改吗?因为我喜欢小猫,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猫,行吗?”听了这孩子真诚而幼稚的话语,我欣喜地笑了:“怎么不行呢,大家也可以把你所喜欢的小动物编到我们的歌词中,”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纷纷当起了小小音乐家,唱的唱,演的演,幼儿情绪达到了极点。在这节课上,我把全班幼儿分为红、黄、蓝三个组进行比赛,以每一个队的最终得分作为优胜队的评判依据。这样,巧妙地将原本单调枯燥的技巧训练融进生动活泼的竞赛活动中。把题形变成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综艺形式,使幼儿深感亲切与兴奋,个个跃跃欲试,人人参与竞赛,又将幼儿的学习热情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好胜、好表现的心理,同时我也参与到了他们的学习当中,使本来不太喜欢上音乐课的一些幼儿也如痴如醉地投入到课中来。
五、乐器拓趣,感受乐器带来的喜悦
教完歌曲的词曲后,一边让孩子们演唱,一边用打击乐器伴奏。这样可以增强幼儿的参与意识,不但能主动地去参与音乐实践,去直接感受音乐,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克服了音乐课以唱为主的枯燥乏味,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同时也巩固了节奏概念,增进了幼儿对音色的了解,掌握了乐器的使用方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另外,幼儿要在唱、跳、奏、听、看中做到整体的协调和谐,无形中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每个幼儿都是创造的天才,把一根木棒给他,他绝对能给你即兴敲出不同的节奏,声响,音色。这是他的潜能,他的兴趣,他在探索,他要表现,他的自我肯定。例如:欣赏《狮王进行曲》,通过描绘的手法,绘声绘色地表现各类动物的形态、声音、动作和习性,在教学中,从分析音乐形象入手,启发幼儿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为这些可爱的动物伴奏,同学们思维活跃,争先恐后,有的用身体模仿狮王,有的用双响筒和串铃模仿马蹄声和铃铛声,有的用铃鼓表现大象走路时的笨重形态;有的用碰钟、三角铁表现小猫的机警和灵敏等等。孩子们有了兴趣,就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之中,既感受了音乐的情绪,又加深了音乐形象的理解。
六、表演激趣,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幼儿园的幼儿,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