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论文(第13页)
本文共计3588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四、结语
如今,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需要不断优化情景教学模式,整合多种情境的优势和特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欣赏音乐能力和审美素养,拓展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音乐的课堂教学质量,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梅.情境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普童话,20xx(4):15.
[2]金星星.创设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J].情感读本,20xx(29):11.
[3]许伟彬.乐在乐中学: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师道教研,20xx(3):91.
音乐教学论文(第13页)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扩大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催化剂,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强大动力。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们常常因抽象的音乐知识,单调的技能训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丧失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该如何进行兴趣教学呢?重点就在怎样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要使学生进入歌曲意境用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教师仅一遍又一遍地教唱歌谱、歌词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来引导和感染学生;要注重让学生关注歌曲的歌词、背景、旋律、速度、力度、情绪、情感;要注重把音乐与学生的生活尽可能融入一体,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人物、词语等来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要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并鼓励和帮助他们大胆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们便会喜欢唱歌并且可以感受到旋律美、音质美、歌词美、意境美。
二、乐器伴奏,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审美能力。在歌曲演唱或欣赏作品活动中选择性地利用各种小乐器(如:铃鼓、三角铁、串铃、沙锤、钹等)进行教学,可以渲染气氛,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体验京剧的“锣鼓经”等这种需全班都加入的活动时,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制打击乐器。这样在愉悦的氛围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引导学生表演,增强学习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相连的,它不仅能启发情感还能表现情感。因此,有时我会有意识地和学生一起根据歌词内容设计一些有助于记忆歌词和表达情感的动作,配合歌曲演唱。有时会准备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模仿。其中还可适当加入一些道具。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音乐的旋律感,还了解和体验了多种舞蹈风格,能更好地理解和体会音乐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即兴表演,再进行讲解、纠正或示范练习,最后让全体或部分学生展示成果。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对音乐地理解,还增强了学习兴趣。
四、引入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把竞赛引入音乐课堂中,通过学生的独唱、合唱、舞蹈、表演、音乐知识或人文地理知识等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小竞赛,增加学习兴趣。例如:在《西部放歌》单元中,可以先设计个小竞赛让学生了解西部的人文地理和音乐风格特点;在《亚非拉掠影》单元则可以分版块模拟“青歌赛”中知识问答环节的形式来进行小竞赛等。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充分展示自己,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五、针对性引导,诱发欣赏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中外一些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介绍给他钔。例如:有生动音乐形象的《动物狂欢节》《金蛇狂舞》;有优关旋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蓝色多瑙河》;有表现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嘎达梅林》等等,以此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对于音乐欣赏,不仅需要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还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知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