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计算机 > 正文

医用计算机信息类课程教学模式探析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96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2研究内容

  建立一套基于“实际案例(引入)”“具体问题(分析)”“解决方案(讨论)”与“方案实施(应用)”的“整体把控、层级渐进”式教学实践方案。具体情况如下。(1)根据教学大纲与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以医院信息应用中存在或发现的实际案例为依据引入具体问题(此环节还可以简单介绍国内外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相关内容)。(2)针对教师抛出的具体问题案例,学生独立分析案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涉及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的办法有哪些,从而形成个体模糊的解决办法。(3)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将个体模糊且不全面的解决办法渐渐形成清晰成熟可实施的具体解决方案。要求教师在此环节中视讨论情况而决定讲授内容与方式,包括预习式(先讲后做)、小结式(边讲边做)、总结式(先做后讲)。(4)教师指导学生依据所选方案解决具体问题。要求每一名学生一定要实际进行操作,切实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当中。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开放思维,寻找更好更快的解决方案,举一反三,提升教学效果。

  4改革中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4.1积极推进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医学计算机教学改革

  制订医学计算机信息类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完善教学大纲,同步更新使用教材,研讨改进医学计算机信息类课程的授课手段、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测评方式,全面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提高学生的医学计算机应用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

  4.2建设、完善医学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教学实验体系

  建设优秀的慕课教学资源库,充分借助网络在线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保证医学计算机信息类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医学计算机信息类应用课程的教学效率。医学计算机课程实践性较强,它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因此,为了保证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强调理论授课内容与实验操作教学环节的关联性。教师要认真思考、分析实验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理论内容,合理安排每一次课的学时与教学内容,务必保证理论与实验相辅相成地开展,灵活安排讲授内容、上机实验方式,实行个性化教学。

  4.3建设、完善考试体系,丰富考核方式

  之前,内蒙古医科大学医学计算机信息类课程考试以笔试为主,结合平时上机课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重理论轻操作的学习态度,致使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考试及格率偏低。针对这种情况,改革了该门课程的考试方法,依托标准无纸化考场,全面采用上机考试,试卷由题库自动生成,由客观试题和主观试题组成,考试随机抽题,试卷不重复,考后由机器评卷,自动记录成绩,这样可以改变以往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以死记书本、应试为主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上机实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采用案例驱动结合问题驱动的医科类计算机信息课程教学可行性,改变传统照本宣科和学生被接受的状况,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际案例引入、分析与授课重点介绍、讨论以及知识要点总结、形成的新型授课方式。改变传统填鸭式授课方式,改由教师带领着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通过案例驱动带动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提升自我学习成绩与计算机操作素养,最终提高计算机信息类课程授课效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