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歌对声乐艺术的影响分析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6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甘肃民歌的曲式结构
甘肃民歌往往由引子,乐段,衬句和结尾四种内容组成,在歌曲的曲式结果方面,乐段是主要的组成成分,甘肃民歌的内容和曲调主要出现在这一部分,不管是叙事还是表达情感,都在这一部分出现。乐段分为上句和下句,中间的衔接由衬句连接。乐段是甘肃民歌中中出彩,演唱色彩最丰富的部分。甘肃民歌中上句和下句之间的衬句形式灵活多样,有长有短,长的悠长复杂,短的干练有力,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不同的甘肃民歌中出现在乐段前后不同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甘肃地区的地域多样性。除了乐段和衬句,在民歌开始的时候还有起音,常常被称之为引子,起到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气词能够帮助演唱者在西北地区广阔的黄土高原中声音传播得更远。在民歌结束的时候,还有一种曲式结构是落音,也就是民歌的结尾,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落音通常是最后一句的重复,或者曲尾的衬句。
三、甘肃民歌的演唱特征
甘肃民歌作为一种声乐艺术,有自身的特点,也有其他声乐艺术共同的特征。语言是所有声乐作品的创作基础,也是歌曲的重要的内容,甘肃民歌也不例外。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甘肃地区,由于民族语言众多,为了能使各少数民族都能听懂歌词的内容,甘肃民歌往往使用汉语作为语言。同时由于地域性的差异,甘肃各地有很多的方言,因此每个地区的民歌的曲调和韵味又有所不同。这些语言的差异对甘肃民歌的演唱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不同地区差异化的演唱风格。在民歌盛行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在以当地方言为主的歌词中,往往会夹杂着汉语词句,从而形成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当地方言和汉语交错的甘肃民歌,如《青溜溜青》、《憨墩墩》等。这种语言的组合方式灵活多变,随意而有趣,能够起到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作用,更有助于表达情感。甘肃民歌再延长的时候,歌手注重发声器官的配合,咬字比较重,吐字清晰。无论曲调的高低,强弱,所有的字都要有弹性,过度自然,结尾字正腔圆,如《妹妹的山丹花儿开》。甘肃民歌需要让人们听清楚,从而感受到其中的感情。
四、甘肃民歌对声乐艺术的影响
(一)有助于文化传承
甘肃的民歌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地吸取和融合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其具有的独特价值逐渐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广泛地关注。国内外的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甘肃民歌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的研究,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不管是艺术节还是人民大众对甘肃民歌开始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解放前,甘肃民歌的传播和传承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解放后中国的文化艺术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通过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甘肃民歌开始有了系统的唱法和曲式结构,高等音乐院校开始成系统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使得这一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实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现在的甘肃民歌收到国内外人民大众的广泛喜爱,其独特的风格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艺术。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对甘肃民歌的保护和发展更加重视,甘肃民歌现在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保护甘肃民歌的传承人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对其文化传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有助于艺术的创新
我们应当加强对甘肃民歌的乐理方面的系统研究,使之成为声乐艺术的一门独立的理论。为了使甘肃民歌在国内外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要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革和创新,在歌词上反映现代的生活,在曲调上更加贴近大众的审美情趣,在表演方式上更加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魅力。要让甘肃民歌不仅仅进入高等音乐院校,更要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在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知识普及,让大中小学生都要对甘肃的民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使得大家喜欢甘肃民歌,从而为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和传承打下坚实的人才储备基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甘肃民歌,这就为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鼓励民间的优秀民族声乐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符合甘肃民歌更好传承的方式来培养和评价甘肃民歌的传人,这是推动声乐发展的很好的形式。
五、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