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1032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参考文献】
[1]曲少珍. c++程序设计[M].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熊艰,陈博政. 基于多媒体教室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2003(7).
[3]闸纲,胡晓源. 关于多媒体教室设计与实践. 电化教育研究,2001(9).
[4]肖菁.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C/C++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5]张士刚. c++程序设计教学探讨. 众科技,2005(10).
[6]李素朵,刘翠焕. 高职高专C++教学探讨. 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信息科学系.
篇二:教育管理主观论
摘 要:教育管理主观论从字面上理解,顾名思义不是对教育管理问题的客观理解,而是夹杂个人价值观的主观解释。
关键词:教育管理主观论;教育管理;理解
要真正理解教育管理主观论并加以运用,只从字面理解教育管理主观论是不够的,我们还得从它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依据对它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更好的运用于实践。
一、教育管理主观论产生的背景
教育管理主观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代表人物是是加拿大的著名教育管理思想家格林菲德。教育管理主观论是在批判教育管理科学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教育管理科学论注重对事实问题的研究而把价值问题排除于教育管理之外,目的是把教育管理理论建设成为像工程学或医学那样的科学理论。格林菲德批判了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诸多缺点,如强调管理的“科学化”、排斥价值的存在、管理不关注个体等。以格林菲德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论,即主观主义的教育管理。强调个体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管理是具有价值的活动。
二、教育管理主观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教育管理主观论从康德、韦伯、新科学理论和文学艺术理论中寻找思想支撑,继承了康德的哲学思想,吸收了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思想,这成为教育管理主观论的重要思想基础。教育管理主观论还受到以库恩和费伊阿本德为代表的新科学主张的'影响。这些思想与理论成了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产生的理论基础。
三 、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主要内容
1.人的意图、价值、习惯和信念是构成组织管理的重要要素
教育管理主观论认为将组织管理当做自然客体、一种完全独立于人的行为、情感和目的而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组织管理与个体紧密相联,人们以种种不同的方式对组织进行着解释,不同的人基于自己不同的意图、经验和价值对组织和组织中的事有不同的看法,组织是意志、目的的外在表现。组织不受科学法则支配,而是受人的意图和决定所指导。许多理论研究的是组织的结构,而教育管理主观论强调组织中的人的研究。
2.教育管理是具有价值的活动
教育管理科学论主张决定问题可以用理性的逻辑的术语进行解释,格林菲德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科学管理观。他认为广义的科学管理概念不仅研究事实问题,还要承认教育管理具有价值,承认价值是日常生活和管理中各种行为的动力。教育管理本身是和人的活动紧密相关的,价值是人和事物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人的价值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一种满足关系。教育管理主观论摒弃组织可以为科学所控制的观念,认为教育管理是具有价值的。
3.所有观察都与特定的理论联结在一起,不存在纯粹客观的观察
教育管理主观论认为所有的观察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影响下或者是说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观察。所有的观察都涉及一定程度的解释,观察是用理论来作为支撑的。用哪种理论来进行观察没有统一标准与模式,而是由我们自身的趣味、价值、主观偏爱这些因素所决定的。客观的理论选择是不存在的,理论的选择是个人价值偏好的一种表达。
4.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努力理解并发现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组织管理现象可以做出如此不同的解释
认识是主观性的,每个人对组织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组织是人们对它陈述的结果。主导人对组织进行解释的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和价值偏好等非理性因素。因此,把握组织的本性和管理就必须重视人的价值观、主观意志、意愿等非理性因素,理解并发现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组织管理现象能做出如此不同的解释。理解组织管理,就要理解组织管理中的人,和他们所持有的种种想法以及行为信念。通过理解人们在解释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差异性,探寻个体行动的主观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