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一体地理实践力培育策略实践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60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活动基地化,激活地理实践力的最优化培育活动仅限于课堂或校园内开展,虽说活动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但制约了地理实践力培育的路径与空间,基地的开发与建设不仅使活动有支撑可落地,更拓展了地理实践力培育的新空间。
(1)活动基地化的设计基地本质上是一个拥有活动资源的场所,它可以是校园、专用教室、校园天文台、气象站,校外的河流、山川、工厂、农业园区、商业区、科技馆、博物馆、主题公园、地质公园等地点。所谓的“基地化”,就是将活动落到“实处”,与基地对接,使实践活动拥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实施场所。活动基地化目的使活动的开展有一个安全可靠的活动场所,结合基地所拥有的实践活动资源,最大效度地发挥其育人价值,尤其是课堂教学难以达成的实践力培育这一素养追求。
(2)活动基地化的实践操作首先是选择基地。根据地理实践活动类型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以及基地具备的教育环境与条件,选择活动开展的基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基地的安全性与典型性。其次是改造基地。根据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学习需要,通过学校与基地的对接,在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和对原有设施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对基地进行适当改造,使它能更好地成为实践活动开展的场所。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强调可操作性,基地需满足学生能亲身参与、动手操作,尤其强调“学生的操作”,甚至是“全程可操作”。最后是运用基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能力的培养方式应该多样化,要把合适的地理实践活动放到合适的基地去开展,利用基地可观测、能体验的真实情景的优势,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把基地利用好,切实提高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效。
3、活动课程化,保障地理实践力的精品化培育活动因缺乏系列化、系统化的开展而呈现出碎片化,这既不利于活动的`常态化、可持续开展,也不利于地理实践力的全方位、多样化培育,活动课程化则使活动能移植、可持续,向精品化发展。
(1)活动课程化的设计活动课程化是指将课程理论与活动项目相结合,通过活动的系列化、主题化开展,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课程计划、实施课程方案、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等,使活动项目成为一门基于高中地理学科的,旨在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践性课程(或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化目的是确保活动的常态化实施,一堆项目因其缺乏系统性而呈现出碎片化,既不具备被他校引用与移植的条件,也不利于活动的延续与传承,而通过课程化的开发与实施,由微课程组建为类课程,由类课程构筑起课程群,最终建立起学科的课程体系,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还能助推学科课程结构的完善,丰富学校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形式,还能促进学校课程文化的塑造,因其独具的实践性,而成为学校课程结构中较为活跃的板块,这有助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有助于培植学校创新文化氛围。[2]
(2)活动课程化的实践操作活动课程化的实践,首先要明确课程学习目标。作为课程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其教学目标设计应该非常具体明确,须对活动在四大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上有明确的要求,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培育,应该有清晰的水平划分与界定。其次要优选课程学习内容。需要对活动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围绕目标和活动场景,设计并组织好活动每一阶段的具体内容。再次要优化课程学习流程。整个活动流程也像课堂环节一样,要富有教学艺术的流程设计,不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处于积极学习状态中。最后要强化课程评价反馈。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学反馈和评价,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与学习成效,从而使实践活动的成效更加突出。当然,即使将地理实践活动进行课程化实施,但因其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地方性等特点,与常规地理课程有较大差异,仍需要突出活动课程的特点。在活动课程化学习后,还需要将课程物化,将活动项目建设成为一个个微课程。
4、活动测控化,完善地理实践力的一体化培育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可以及时调控活动的进程,提高活动的质量,使教学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完善地理实践力的全方位、一体化培育。
(1)活动测控化的设计活动测控化是指活动可测评,活动可调控,通过测评更好地调控活动的开展。这就需要活动评价的多元化,它包括评价维度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元化。多元化的评价是对学生较为全面的、客观的、综合性的评价,它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更好地调控自己的学习以完成活动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