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前教育 > 正文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教育论文(第3页)

32 次下载 4 页 6353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良好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在游戏中,幼儿有充分的自由,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确定游戏内容,设计游戏环境,发展和丰富游戏情节,孩子可以不受限制地模仿各类人物,模拟各种事物游戏,从而使愿望得以满足,兴趣得以提高,身心舒适而愉快,个性得以发挥。此外,儿童作为集体成员,在游戏中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掌握和从中体验轮流、分享、合作协商、助人的亲社会行为。通过游戏中,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并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错误的行为,学习判断善恶、美丑、是非等简单道德行为规则。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特别是在游戏中或结束后,成人要从道德要求上对好的幼儿行为进行肯定、赞赏、鼓励,使幼儿对道德行为产生自豪、羡慕、向往、愉快的体验,就会有继续做好事的动机。反之,幼儿在游戏中作了不符合道德的事,也要及时指出,使之产生不愉快的体验。所以,通过游戏,利用移情训练。可培养、巩固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又可将负性的道德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健康、肯定性的亲社会行为。

  四、教师要教给幼儿必要的交往技能

  所谓交往技能,是指采用恰当的方式解决交往中所遇到问题的策略和技巧,注意矫治反社会行为。在工作中用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如分享、合作、谦让、助人、抚慰等,通过鼓励幼儿之间找朋友,辅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增加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在孩子活动中,我们常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幼儿中去,当孩子发生争执时,尽量不充当“裁决者”,而是参与到孩子中寻找争执的原因,商量协调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

  “少年若天性,习惯自然成”。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和利他精神,并最终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幼儿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使孩子具有热情开朗的性格,从而成为一个乐于助人、深受大家欢迎的人。

  参考文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庞丽娟著

  【拓展内容】

  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适应群体生活能力的培养》教案

  活动设计意图:

  新学期初,小班幼儿总会出现哭闹的现象,幼儿从熟悉的家庭进入陌生的幼儿园,突然和朝夕相处的亲人分离,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群体,加上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幼儿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幼儿入园适应性的问题便随之而来,同时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开始萌发。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同情、合作、分享、关心、互助、谦让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发展有重要意义。而幼儿期是发展亲社会观念和行为的最佳时期,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指南》社会领域的目标中也多处提到:“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等,这些都是亲社会行为的内容。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年龄较小、情感体验较缺乏,所以适应群体生活是迈向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一步。

  3~4岁儿童的社会性性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已不限于亲近的人与同伴的关系上,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可以扩大他们的生活圈子,让他们结交伙伴,学习交往与相处,增长认识和交往能力,但这时的幼儿又有强烈的依恋情感,表现在时刻离不开他亲近的人,因此,我们要帮助幼儿很好的度过这一难关,既要满足他有和同伴在一起的需要,又要让他消除与亲人分离的焦虑与不安全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