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东北二人转中蕴含的满族民俗文化(第3页)

本文共计601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一)憋性之俗

  门前放了三声炮,婆母娘走上前她急忙把门关.她关大门为何事?她说是新过门的媳妇,憋憋性省得脾气蛮.三吹三打大门开放,轿车停到院子里边.(《蓝桥》)"憋性",又叫"别性"、"扳性",指新娘乘坐花轿到夫家后,夫家将大门关闭,花轿在大门外停留片刻,这样做是因为满族女子多个性骄纵,因此要磨磨新娘的个性,使其在婚后能够温柔顺从.《呼兰府志》载:"(满洲婚礼)彩舆至门,迟久而纳之,谓之扳性(齐齐哈尔城谓之憋性),扳性者,谓屈抑其性,使就柔和也."[3]318

  (二)掀盖头之俗

  大红的"喜喜"字儿贴门上,抄起马鞭套全羊.(《百合仙子》)此句唱词后的一段说口,展现了满族婚俗中独具民族特色的一项,即"以我们满族的风俗,结婚时要用马鞭子掀盖头,就像骑马套全羊."盖头是新娘梳妆完毕后在上轿前罩在头上的,在入洞房之前一直戴着,直到拜完天地入洞房后才能揭去.因此,掀盖头就成了中国传统婚礼中最富情趣的一个环节.汉族婚礼,新娘的盖头一般是由新郎用秤杆挑去的,而满族新娘的盖头则是由新郎用马鞭挑去,体现了满族人民好骑射的民族特点.

  (三)跨马鞍之俗

  (男)我在马上虚射三箭,(女)我跨过马鞍进了房.

  (《百合仙子》)满族新娘进门时有一种射箭风俗,花轿来到男家门前后,新郎向挂着帘子的轿门虚射三箭.这是满族特有的一项婚俗仪式,后入旗籍的汉族人婚嫁中也添加了这一充满地域色彩的习俗,清徐珂《清稗类钞满洲婚嫁》

  载:"(八旗)新妇舆至门,新郎抽矢三射,云以去煞神."[4]

  跨马鞍是指新人拜完天地后,进入新房时,在门槛上覆马鞍一具,新娘跨过马鞍,始能进入新房."覆鞍子者,取与安子同音."(《瑷珲县志》)[3]325跨马鞍习俗不是满族人的发明,在我国各地皆有存在,这一习俗在唐代初年即已出现,是从边疆地区的游牧民族传入的一种风俗.因其符合了满族人性好骑射的特点,故此在满族婚礼中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四)行嫁月

  过年是我兴嫁月.(《捡棉花》)兴嫁月,又称行嫁月,满语名(tusubiya[1]650),指待嫁女到了所谓吉利、兴旺的结婚时间.

  满族的婚俗,体现了满族人民崇尚武功、敬奉天神、怀恋骑射、缅怀祖先的性格特征.

  四、满族的称谓民俗

  满族的称谓,能够体现其民族特点,很多满语称谓词被汉语吸收,如:

  这是谁家的格格长的强?(《百合仙子》)格格,满语称谓词,最初用以称呼皇帝或亲王、郡王之女,后凡满洲贵族青年女子皆可称"格格",再后来成为对同辈年长女子的尊称.

  有什么能让阿哥帮一帮?(《百合仙子》)"阿哥"(满语ābe),满族人用以称兄长、哥哥,《柳边纪略》:"呼年长者阿哥."[3]372后来成为对同辈而年长于己者的通称.

  东北地区既是二人转兴起与广泛流行的地区,也是满族人民的主要生活区域,因此,在传统的二人转剧目中,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满族民俗文化的内容,特别是满族独特的喜好:粘凉的饮食民俗、对近现代服饰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服饰民俗、体现骑射民族豪爽泼辣的民族性格婚姻民俗,以及称谓习俗.这些民俗事象既有与汉族民俗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点,体现了两个民族民俗的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可以说,东北二人转所反映的满族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厚生,李乐营.汉满词典[K].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徐海燕.满族服饰[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3]陈见微.东北民俗新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4]吴存浩.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321.

阅读全文